近年來,中國影視領域經歷了多次主旋律作品引發“全民參與、全網討論”的景象。2019年的國慶檔電影市場是首個只有獻禮片的主流商業檔期,卻也是歷年國慶檔票房之最,其中《我和我的祖國》不僅收獲票房與口碑的雙贏,更營造了全民傳唱主題曲的觀影氛圍。更重要的是,國慶檔的市場成功中,還蘊含著中國電影的產業未來——正是在國慶檔電影的貼片預告中,觀眾開始期待一個類型多元的2020年春節檔;而充滿市場活力的國慶檔氛圍,則進一步引發了對“最強春節檔”的期許。儘管2020年的春節檔最終因疫情影響沒能到來,但一個以獻禮片為主體的主流檔期能夠對中國電影市場形成引領作用,卻已經被提前證實了。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影響了全球影視產業。當以好萊塢為代表的先進工業和以市場為導向的影視作品還在謹慎地調整排片和檔期時,中國卻以一種特殊的創作方式,廣泛動員創作力量,完成了高評分、強話題的時代報告劇《在一起》,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鮮活現實進行了快速回應,實現了文藝作品與觀眾、與時代的即時性對話,體現了社會主義文藝獨有的生產優勢。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中國觀眾的文化期待也經歷了深刻的改變,那些更能聯繫中國觀眾普遍情感的優秀作品,正愈發變得具有文化和市場的引領作用。這也許能解釋為什麼向來在中國具有票房號召力的“諾蘭出品”和迪士尼電影未能成為激活影市的關鍵力量,而2020年的國慶檔和《我和我的家鄉》卻能夠延續上一年的市場奇跡,兌現主流文藝作品的引領價值。
這些持續引發話題的影視作品,當然得益於其個別意義上的創制經驗:無論是《山海情》和《大江大河》系列等“正午陽光”式精品劇模式,還是《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在主旋律敘事上對“小正大”的結構實驗,抑或是《在一起》對現實生活的緊密再現,都體現出主旋律文藝作品的創新實踐。但對2019年以來中國影視文化的觀察,卻要求我們在一種更廣泛的意義上回答:主旋律作品難以抵達青年觀眾的迷思是怎樣形成的?
重估基於統計學的創作原則
在中國影視產業的發展節點中,與當下關聯最緊密的是2013年。前一年,中國內地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從那時起,中國開始以影視大國的姿態進入影視生產的全新周期;與之相伴的,是2013年開始的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產業實踐,以IP開發為代表的生產實踐,以“粉絲電影”為代表的營銷實踐,以“春節檔”為代表的市場實踐,以及以“大數據”為代表的消費實踐。正是這些元素的匯聚,構成了2020年之前中國影視的產業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