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論鄭和洲際遠航開啓世界大航海時代和全球化進程
http://www.CRNTT.tw   2024-01-31 14:34:39
鄭和洲際遠航代表了中國古代海洋文明的巔峰
  中評社╱題:論鄭和洲際遠航開啓世界大航海時代和全球化進程 作者:夏立平(上海),同濟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研究院院長\教授、上海鄭和研究中心副主任

  【摘要】明代鄭和洲際遠航包括七下西洋,航綫到達亞洲、非洲、美洲等三十多個國家,正式開啓了世界大航海時代和地理大發現時代,標志著全球化進程的開始,促進了與到訪國和地區的友好往來以及經濟、文化交流,推動和增進了中國古代海洋文化的國際傳播。鄭和洲際遠航代表了中國古代海洋文明的巔峰。鄭和七下西洋實行的是互相尊重、公平貿易,秉持的是強不欺弱、衆不欺寡的中國傳統觀,宣揚了和諧海洋、共同發展的中國海洋觀,這也是區別於西方海洋觀的一個根本特徵。新時代中國學者站在對鄭和洲際遠航研究的一個新的起點上,必須包容各種觀點的探索,多去進行現場考證,鼓勵中國和其他國家各種專業背景的專家參與研究。這樣才能將鄭和研究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通過對鄭和洲際遠航的研究,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感召力。

  西方學者認為,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率領87名水手分乘三艘船,從位於西班牙西南角的巴羅斯港(即今天的塞維利亞)出發,經過七十多天艱苦航行終於到達巴哈馬群島(Bahamas)的聖薩爾瓦多,揭開了大航海時代(Age of Exploration),即地理大發現時代(Age of Discovery)的序幕。大航海時代的開啓,也標志著全球化進程的開始,因為此後世界逐漸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一個全球貿易網絡開始出現。但歷史的真實應該是,包括七次下西洋等在內的鄭和洲際遠航開啓了世界大航海時代和全球化進程。

  一、鄭和洲際遠航在哥倫布之前到達美洲等地

  鄭和船隊洲際遠航繞過好望角進入南大西洋,到達美洲、澳洲和南極、北極,開啓了世界大航海時代。

  (一)鄭和船隊第六次洲際遠航繞過好望角進入南大西洋

  在威尼斯國立馬爾西亞那圖書館藏有一幅由製圖師弗拉·毛羅(Fra Mauro)1459年繪製的顯示印度洋和南部非洲的平面球形世界地圖。該圖是羅馬帝國以來繪製的有關整個世界的第一幅地圖,正確地繪出了好望角(圖上稱之為德迪亞卜角Cap de Diab)令人容易辨認的三角形形狀。因為第一批繞過好望角并冒險進入印度洋的歐洲人巴爾托洛梅烏·迪亞斯和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卡布拉勒1488年才繞過好望角的。而這幅圖是在巴爾托洛梅烏·迪亞斯繞過好望角之前30年就已經繪製出來了。在這幅地圖上,有題記說明一艘中國帆船繞過好望角的詳細情況:“大約1420年左右,從印度來的一艘船毫不停留地徑直橫越印度洋……駛過德迪亞卜角(好望角)穿過佛得島……向西航行,轉向西南方向航行……航行了2000英里,在70天內他們又返回德迪亞卜角(好望角)。”〔1〕在這條題記旁,有一幅中國帆船圖,以進一步說明這條題記。還有一條題記描述了船員們在德迪亞卜角(好望角)補充給養時發現的巨大鳥蛋及產蛋的大鳥,這應該是鴕鳥。該圖在印度洋中間的一處題記寫道:“通過這片海域的海船或中國帆船裝備有四根或更多的升降自如的桅杆,并為商人們準備了40-60個船艙。”當時在印度洋上這麼大的船唯一的可能是鄭和船隊的。這幅地圖中的信息可以證明鄭和船隊第六次洲際遠航時其中一支分遣隊繞過好望角進入了南大西洋。

  弗拉·毛羅是怎麼獲得關於好望角的信息的呢?在一本15世紀出版的描述葡萄牙人征服幾內亞的文獻中記載著“弗拉·毛羅曾親自與‘一位值得信賴的人’交談過,這個人告訴他曾經從印度出發經過索發拉(Sofala)抵達了位於非洲西海岸中部的加比恩(Gabin)”。〔2〕加文·孟席斯的考證認為,這位“值得信賴的人”是尼科洛·達·康提,他與弗拉·毛羅是同時代的人,都來自於威尼斯,都從事探險及文獻研究。弗拉·毛羅為葡萄牙政府工作,出版了尼科洛·達·康提的見聞錄。尼科洛·達·康提1421年在印度的港口登上正在進行第六次洲際遠航的鄭和船隊的一艘帆船,隨著鄭和船隊繞過好望角進入南大西洋,并獲得一份能顯示非洲南部末端精確形狀與位置的海圖,然後帶給了弗拉·毛羅。加文·孟席斯是退役的英國皇家海軍上校,曾擔任英國潛艇艇長,執行全球航行任務,熟悉各大洋洋流對船隻航行的影響。他根據洋流推算,鄭和船隊船隻在1421年8月繞過好望角。〔3〕

  尼科洛·達·康提向弗拉·毛羅描述的“佛得島”應該就是佛得角群島。加文·孟席斯根據洋流計算,鄭和船隊船隻繞過好望角40天後到達“佛得島”。在佛得角群島有一樣有待證實的歷史物證:在佛得角群島簡尼拉海岸附近有一塊約3米高的石碑,從頂部到底部都刻有銘文。該石碑與鄭和船隊在太倉立的石碑和在斯里蘭卡南部棟德拉角(Dondra Point)立的石碑非常相似。現有表面的銘文是為紀念航海家安東尼奧用中世紀葡萄牙文刻上去的,但在這層銘文的下面有更多的字跡,由於苔蘚的附著和石碑風化侵蝕嚴重,加上近些年亂刻亂畫損壞外觀,已經很難辨認下面的字跡。根據印度銀行辨認,認為其中有的字是印度喀拉拉邦的馬拉雅拉姆語(Malayalam)。〔4〕該語言在9-15世紀是通用的語言,現在印度馬拉巴爾海岸幾處沿海地區仍使用。印度喀拉拉邦1421年時首府是古里,古里是鄭和船隊航經印度海岸使用的主要港口之一。鄭和船隊在海外立碑時為了使當地人能讀懂,通常碑上銘文使用幾種語言。例如,鄭和船隊在斯里蘭卡南部棟德拉角立的石碑銘文就使用了漢語、泰米爾語(Taimil)和波斯語。佛得角群島這塊石碑的銘文非常可能使用了漢語、馬拉雅拉姆語等語言。

  (二)鄭和船隊第六次洲際遠航到達美洲

  1.李兆良關於《坤輿萬國全圖》等觀點對鄭和船隊洲際遠航到達美洲的印證。

  美洲鄭和學會會長李兆良〔5〕近年來出版了三部專著《坤輿萬國全圖——明代測繪世界》(2012年4月)〔6〕、《宣德金牌啓示錄——明代開拓美洲》(2013年)〔7〕、《坤輿萬國全圖解密——明代中國與世界》(2017年3月)〔8〕,并於2017年在國際地圖學雙年會發表“Chinese mapped America before 1430 AD”(《中國人於西元1430年前測繪了美洲》)等相關論文。李兆良先生聚焦《坤輿萬國全圖》,比較了14至19世紀間六百多份地圖,綜合世界史原始資料,分析地名、語源、地形、按語等。研究數據顯示:1602年的《坤輿萬國全圖》的主要訊息與利瑪竇時代的歐洲并不相容,而是源自一百六十年前中國已有的訊息。由此得出結論:明代中國人首先到達美洲和澳洲,并繪製地圖,是明代中國人開拓了世界地理大發現的局面。《坤輿萬國全圖》是明代大航海以及中國歷代天文地理知識的總彙。後來,零星的信息流入西方,引起了哥倫布西航美洲。荷蘭、葡萄牙人逆著鄭和的航路東來亞洲。

  李兆良先生提出了研究古地圖應注意的三點原則和常識:想像不能比親歷真實,抄本無法比正本精細正確;繪圖人最熟悉的是最接近自己家國的地域,離開家國越遠,越含混不清、簡單、失真;每一幅地圖都有時間印記,地名的顯隱可以決定成圖年代。

  李兆良先生認為,根據上述三條規則,《坤輿萬國全圖》上有許多特點足以證明它不是來自歐繪地圖,而是基於明代中國鄭和時代的訊息繪製的,包括:

  ——《坤輿萬國全圖》全部用中文繪製,是當時最先進、最詳細、正確的世界地圖。

  ——《坤輿萬國全圖》利瑪竇的序言清楚表明該地圖曾參考中國一統志、方志繪製。

  ——《坤輿萬國全圖》上的地名,一半沒有在同時代的歐繪地圖上出現,有些從來沒有歐洲文獻記載。

  ——《坤輿萬國全圖》許多地名、地理出現在歐洲人“發現”以前。

  ——《坤輿萬國全圖》不標示天主教教宗領地,與利瑪竇作為歐洲耶穌會會士的身分和時代不符。例如,《坤輿萬國全圖》裡出現的一些歐洲城市,是1420年間的形態,而文藝復興後1600年左右的主要城市,卻沒有出現。例如:“沒有教宗領地-教皇國(Stato Pontificio),沒有托斯卡納(Tuscany)、佛羅倫薩(Florence)”,甚至沒有“利瑪竇出生地的馬切塔(Macerata)”,這就好比你當前畫一幅中國地圖,卻不標注北京、上海、香港。傳教士利瑪竇帶來的地圖卻忘記了自己的出生地、教宗所在地,這是違背常理的。

  ——歐洲發現者命名的美洲城市和16世紀文藝復興時代的重要地名沒有出現在《坤輿萬國全圖》,於理不合。

  ——其他同時代歐繪地圖上地名地域拼寫不統一,混淆東西南北,唯獨《坤輿萬國全圖》正確無誤。

  ——根據發音,《坤輿萬國全圖》有些地名原文不是歐洲文字,是中文翻譯為歐洲文字。

  ——對照現代地理地形,《坤輿萬國全圖》一些地名的中文意義比歐洲翻譯得清楚、準確。

  ——《坤輿萬國全圖》某些特有的地名是根據實際勘察的,地名與地貌吻合,具有原創性。西方世界地圖抄襲時往往錯誤移位,與地理不符。

  ——按照地名的顯隱和圖上注釋,《坤輿萬國全圖》的原繪製年代與原始訊息是1420-1440年代,即明代中國鄭和時代,而不是1602年。例如,《坤輿萬國全圖》裡出現的一些中國古地名,是永樂宣德年間的習慣。比如永樂北征的地名(遠安鎮,清虜鎮,威虜鎮,土剌河,殺胡鎮,斡難河)和永樂逝世的地址(榆木川)。這些地址在萬曆朝的1600年代,經過百年的政事變遷,已經不具備特別的意義。

  按以上多方證據的分析,排除了《坤輿萬國全圖》是西方繪製的世界地圖,實際上它是中國繪製的世界地圖。事實也排除《坤輿萬國全圖》成圖於1602年,真正原來成圖時代是1420至1440年左右,不超過1460年,與1602年相差140至180年。

  李兆良教授2017年在國際地圖學雙年會發表論文《中國人於西元1430年前測繪美洲Chinese mapped America before 1430 CE》後,國際地圖學界已作了適當的調整,不再稱“利瑪竇繪製《坤輿萬國全圖》”,而認為中國人說的“合作繪製”更適當。《坤輿萬國全圖》已經不被利瑪竇著作網站列為利瑪竇著作。李兆良教授在國際地圖學雙年會發表的論文已經被永久收藏在國際地圖學會數據庫,同時列入設在哈佛大學、由美國宇航局-史密森博物館觀察站共同建造的太空物理數據庫。

  而且,李兆良從一枚偶然在北美洲東部出土的宣德金牌,注意到北美洲東部印第安人的文化,然後意外發現當地的切諾基人有許多與明代相似的現象:他們的北斗旗是明朝代表皇帝的旗子,白、紅兩色代表和、戰,與中國相同。而美洲特有的農作物,鳳梨、玉米、番薯、南瓜、花生、辣椒、煙草等出現在中國文獻文物,比哥倫布到達美洲起碼早半個世紀,較歐洲國家種植要早,不可能是從葡萄牙、西班牙帶來。它們首先在中國西南種植,再通過茶馬古道傳到各地,是明代中國人把它們帶回來的。美洲還有一些明代甚至更古的中國文化特色:二十八宿的天文觀測台、四方神靈用四色代表、饕餮、結繩記事、圭、貝幣、朋(貝珠帶)、旃旌、節杖、佛教的卍(萬字)符等。他的結論是,鄭和船隊的大航海開拓了中美兩洲經貿和文化的交流。〔9〕

  2.加文·孟席斯對鄭和船隊洲際遠航到達美洲的考證。

  1428年,葡萄牙王太子敦·佩德羅在經過羅馬和威尼斯時買了一份世界地圖,此圖繪出了世界的各個部分,包括好望角和麥哲倫海峽。〔10〕這幅1428年世界航海圖對於當時的葡萄牙政府來說價值非凡。葡萄牙國王若昂派佩羅·阿爾瓦維·卡伯拉爾(Pedro Alvares Cabres,1467-1520年)前往南美洲,去尋找1428年世界地圖上所標出的群島。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確信:在他們探險隊前往南美探險之前,葡萄牙人已經知道巴西這個地方了。他在日記中寫道:“葡萄牙國王約翰(King John)認為特立尼達(Trinidad)南面更深處是陸地。為了弄明白這話的意思,我希望向特立尼達南面更深處前進。”〔11〕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