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遷入竹塹後,家族房支衍派漸豐。世系的自然成長與家族發展自我定位日益突出,《浯江鄭氏家乘發凡》〔22〕特別明顯地反映了這一取向。家乘《凡例》共12條,多為正面崇仰儒家傳統價值踐行的日常規範。“重派系,溯本源”為《發凡》第一款,據舊譜載世系序行,云“光國崇文德,安邦建武功;紹先雄繼志,功業際昌隆”。後各依行輩取用,世系行輩用字講究,習尚文治武功,修身安邦,襟抱宏遠,慨然有天下志。“重恩綸”為第二條,凡子孫有文武官職,並捐保職銜頂戴,得有封典;以及請旌膺獎,誥命公贖,均得詳書。所以紀褒榮,即光家乘也。看重朝廷褒獎,捐身家國天下,建功立業,這是光大家族門楣的最高榮耀,也是該家族以文教立命,拓展世系的目標。其後,“重科名”、“重功名”條,明書子孫登甲、出仕、能勤勞國事,政績可紀,為民興利除弊,則詳書於乘。“重忠烈”、“重孝友”、“重睦族”、“重鄉行”、“重親葬”、“重表章”、“重著述”等條,都是符合傳統中華文化主流價值的行為規範。以此明志,在世系綿延展開和秩序建構過程中,要求子孫嚴加恪守,光大家聲。衹有最後一條是反面訓誡的“謹敗類子孫”款,有三種行為者,堅不入譜。十惡凶逆,不得書;詐孕抱養子者,亦如之;子女再嫁,婦人再嫁,及犯惡逆者,亦如之。所以嚴家法,防亂宗也。家族有約,如國之有法,大家族往往如在地之一國。以“儒家哲學之實踐性,維持社會、政治秩序。所謂仁義道德並非獨善其身的個人主義,而是社會化,修身齊家衹是個人修養的基礎,以之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23〕。鄭氏家族在世系建構中持守國家認同,將傳統治國之“禮”,引為家族自治、進而鄉族自治的規矩與典範,以禮為法。家譜凡例,往往有家法大綱之喻,鄭氏家乘世系凡例,以儒家詩禮傳統,重建朝廷新領之地的社會秩序與鄉族認同,客觀主導了地方社會治理的話語權。
鄭氏“文”字輩,即鄭用錫輩時,家族已步入黃金期。钜富之外,世系建構中的後昆文化養成才是澤近遺遠、崇隆聲望的真正秘訣。儒家個人修身以致“達則兼濟”的仁,其實踐的象徵性資源是宗教和倫理式的,又是政治式的,強調經濟與社會手段參與管理,更需文教在文化意義上改變世界,以深刻的社會良知及其道德合理性而獲得領袖資格。自“文”字輩,鄭氏學術、孝義等日常文化實踐,開始獲得社會影響力,原有修身進學的文化資源,具備了“文化資本”的含義,內地傳統文化身份在台灣當地被成功再造。鄭用鑒是鄭崇科長子、鄭用錫族弟,乾隆十五年(1789)生於淡水廳,嘉慶二十二年(1817)歸淡水廳儒學,“屢冠軍”。同治元年(1862),詔舉“孝廉方正”,今新竹家廟仍存誥舉“孝廉方正”聖旨牌一面。日據初始,首任總督樺山資紀贈以匾額“學界山斗”。秉性至孝,雙親衰老,朝夕侍側,不赴科場,專以授徒為務。主明志書院講習三十餘年,誨人諄諄,主張學以致用,而非應制。治學究心易理,時以宋儒為宗。在濟濟於科甲的環境裡,仍重天理性命之學。教導學生強調“國家取士多求體用兼備之人”,“尚節廉,戒浮靡,衣服飲食淡薄自甘宴如也,自修金贄節外,無一苟取於人而人亦不敢干以私”。淡北地方文教事業,常以鄭氏兄弟馬首是瞻,弟子遍及北台地區,大有桃李不言之風。“文”字輩中,用謨、用鈺、用鍾、用錫皆有名,一門四傑,三人正途科舉,這在當時的台灣大家族世系建構中,極為罕見。
以文會友,建構龐大的世系交往圈。光緒初年,淡新分治之前,竹塹乃清代北台灣行政中心與文化重鎮,文學活動向來活躍。連橫先生《台灣通史》推之“北地文學之冠”。詩禮、詩文、文化氣、以及文人身份,成為上流社會交往的通行證。北台文壇,鄭氏家族無疑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鄭用錫自築“北郭園”,招徠文人雅士,詩酒興會,全台文人以此為平臺,往來頻繁,甚至能以受邀而自矜。
文友中最負盛名者莫如“竹塹七子”,自比中國文化史上魏晉“竹林七賢”,文化世系建構的志氣抱負可見一斑。“竹塹七子”中鄭用錫、鄭用鑒、鄭用銛、鄭如松皆為鄭氏家族中人,而郭成金、劉星槎與鄭士超為竹塹本地人。用錫在三處詩作中表達了七賢結社的緣由,其中《贈斯盛舍同人》詩一曰:“磊磊英姿正少年,諸君結社各翩翩,留松開踁邀三益,種竹成林得七賢。”英才相賞,風姿翩翩,結為“斯盛社”,業同道合,聚為七賢。另有詩曰:“積薪望汝能居上,聯臂相期尺五天”,或“得失全憑三寸管,榜中花即筆中花”〔24〕。郭成金號應鈺,淡水廳竹塹西門人,原籍泉州南安,家貧寒,幼以聰穎聞名,乾隆五十六年,以“幼童”取進彰化縣學,嘉慶二十四年,中式舉人,與鄭用錫並譽“竹塹雙壁”〔25〕。道光三年春闈,特准錄取台籍進士一名,皆應考,用錫中榜而成金落第,乃退以振興文教為志趣,主講明志書院多年,陳維英即出其門下。陳後來擴充學海書院,備受尊崇,從業子弟中舉、入為生員者,不下數十人。
甚至連兒女婚姻,也慎選門當戶對之書香門第。陳維英不僅是用錫文友至交,又是兒女親家。用錫次女嫁陳維英三兄維菁長子鷺升為妻。維英曾於用鑒門下執弟子禮,陳、鄭兩家皆隸淡水廳,同出書香世家,熱衷文教,發展歷程多有類似,學緣、血緣和地緣交錯,世系重合。用錫長子如松娶林占梅之妹,可謂世家聯姻,書字相合。“林占梅字雪村,號鶴山,淡水竹塹人。始祖三光以明季自同安來台,居於台南府治椰子林,數遷至竹塹。祖紹賢,墾田習賈,復辦全台鹽務,富冠一鄉。占梅少穎異,讀書知理,無紈絝氣,進士黃驤雲奇之,妻以女。年十一,挈游京師,出入縉紳之門,學乃日殖”〔26〕。《淡水廳志》記載,道光二十五年,英人犯雞籠,其資捐防費,得旨嘉獎,遂以貢生加道銜。〔27〕林氏工詩書,精音樂。抗擊英軍、平定戴春潮之亂期間,文移批答多出其手。築“潛園”於西門內,士之出入竹塹者無不禮焉,文酒之盛冠台北。著《琴餘草》八卷。其家族形跡事功,規模與影響,與鄭用錫家族在台發展如同一轍,世系綰結,相得益彰。
以文為媒,結官交富,是擴張家族世系圈、積纍家族影響力的又一關鍵途徑。鄭氏世系交往圈中的官吏政要,有丁日鍵、黃驤雲、汪昱、曾玉明等。丁日鍵是京師宛平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起,先後任鳳山知縣,繼任嘉義知縣,咸豐四年(1854)調任淡水同知。任內平定小刀會,升任福州儲糧道。同治元年(1862),得林占梅之助,領台灣道平戴春潮之亂,在台稱良吏。鄭用錫時以《頌述安司馬德政》詩,表達對丁日鍵用心治理淡水之感慨。“盤根錯節獨恢恢,兩載需公保障才。每為鞭長防遠道,卻愁火滅更燃灰”〔28〕。丁任職內地後,依然以詩文往來互答,“無分攀轅愛日瞻,音書一紙到閭閻。暮雲春樹三年別,流水桃花兩度兼”〔29〕。舉業入仕者,必能詩賦,入秩雖有事功歷練,依舊文人本色,詩書文教認同宜在必然,這也是鄭氏家族獲取當地主導話語權的社會資本。黃驤雲,字雨生,原籍嘉應州,父參將黃清寄籍鳳山,嘉慶丙寅十一年(1806),任竹塹守備。驤雲肄業鼇峰十年,為文益邃。道光乙丑九年(1829)成台灣一個客家進士。道光壬辰十二年(1832),戡定嘉義張丙之亂,獎拔入京供職,偕林占梅北上,時值鄭用錫亦入京奉職,同遊西湖。道光甲午十四年(1834),同鄭用錫、鄭用鑒合編《淡水廳志稿》〔30〕。曾玉明曾任台灣南路營千總、台灣南路營守備北路協副將,護台總兵〔31〕。咸豐三年(1853)平定林恭事件,與鄭用錫結為兒女親家。
鄭用錫酬答人際之詩作,表明其家族世系圈建構的基本取向和範圍。包括了親族、師長、友人等社會層面。也有意氣相投、文學相賞的文人雅士,還有為官一方、銜任禦民的地方高官等,皆以文化同質而結為世系交往圈,構成北台地方獨特的人文意象。
四、小結
遷台移民當地身份的獲取,是一個不斷交換社會信息、融入、改變且被改變的過程。內地原鄉意識其觀念、價值以及行為取向等靜態部分,都被現實生存所需的社會條件重新建構。對遷台個體或家族群體而言,原有文化特質的確定性和家族身份的同一性,根本不是可以持久固存的本質,而是持續選擇且遭遇外在經驗,適應社會環境並主動融入大歷史的時代命題,將此經驗轉化為自身成功的秘訣。鄭用錫家族的地望積纍與本土身份建構,通過內地詩禮文化傳統,連續選擇、適應且改變或重建當地人文社會環境的過程,故而是一個充滿固守拒斥和持續演變的過程。
本文為2022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宗鄉文化與國際化語境下東南亞閩南人族群身份認同研究》系列成果,項目編號:22BMZ045
註釋:
〔1〕 愛德華·賽義德《東方學·後記》,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版,第426頁。
〔2〕 《浯江鄭氏族譜》·《陳望林序》,清光緒抄本,第10頁。
〔3〕 《浯江鄭氏族譜》·《孫用鑒序》,清光緒抄本,第8頁。
〔4〕 《浯江鄭氏家譜序》·《五世裔孫用鑒序》清光緒抄本,第11頁。
〔5〕 連橫《台灣通史》(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12月版,第727頁。
〔6〕 鄭鵬雲《新竹市志》(卷七)·《人物傳》,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灣文獻叢刊》第61種,1963年版,第467頁。
〔7〕 同上。
〔8〕 連橫《台灣通史》(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12月版,第728頁。
〔9〕 [清] 伊士良:《台灣志略》(乾隆版),九州出版社,2003年,第118頁。
〔10〕 連橫:《台灣通史·商務志》(下),商務印書館,2011年12月,第476頁。
〔11〕 同上,第477頁。
〔12〕 [清] 于文儀《續修台灣府志》(卷八)《學校、學宮、書院、社學》,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灣文獻叢刊》第66種,第227頁。
〔13〕連橫《台灣通史》(下)(卷34)《列傳六·鄭崇和》,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10月版,第727頁。
〔14〕[清] 陳培桂編《淡水廳志·列傳》(卷九)《先正·鄭崇和》,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灣文獻叢刊》第172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版,第126頁。
〔15〕[清] 鄭鵬雲《新竹市志》(卷七)·《人物志·鄭崇和》,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灣文獻叢刊》第61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第97頁。
〔16〕[清] 林焜煌撰、林豪續修《金門志》(卷四)·《浯江書院碑記》,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灣文獻叢刊》第80種,第172頁。
〔17〕《浯江鄭氏家乘》(附錄)(清光緒抄本)·《明志書院勗諸生》,第12頁。
〔18〕蕭統《文選》(卷52)《典論·論文》,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719-722頁。
〔19〕張載《張載集·語錄》(中),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8月,第320頁。
〔20〕連橫:《台灣通史》(下)(卷34)《列傳六·文苑》,商務印書館,2010年10月版,第729頁。
〔21〕陳奕麟:《重新思考Lineage Theory與中國社會》,載《漢學研究》第2卷第2期,1984年,第437頁。
〔22〕《浯江鄭氏家乘發凡》(編輯摘要)。該譜例發凡在維持大正二年(1913)版原樣基礎上,加入第三條“重科名”中的“凡大學以上學歷,擁有學位者,詳述系、所及校名”款。
〔23〕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9月版,第292頁,注釋①。
〔24〕鄭用錫《北郭園詩鈔·贈斯盛社同人》,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灣文獻叢刊》第149種,1957年版,114頁。
〔25〕[清] 陳朝龍《新竹縣採訪冊》(卷八)《貢生·文進士》,台灣歷史博物館編,2002年版,第109頁。
〔26〕連橫《台灣通史》(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12月版,第679頁。
〔27〕林占梅《潛園琴餘草簡便序》,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灣文獻叢刊》(第六卷·第202種),1968年版。第170頁。
〔28〕鄭用錫《北郭園詩鈔》(卷三)《頌述安司馬德政》,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灣文獻叢刊》(第八輯·149)1957年版,第110頁。
〔29〕鄭用錫《北郭園詩鈔》(卷三)《有感·寄述安司馬》,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灣文獻叢刊》第149種,1957年版,第112頁。
〔30〕陳培桂編《淡水廳志》(卷九·中)《列傳·先正二》,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灣文獻叢刊》第172種,1959年版,第565頁。
〔31〕劉寧顏編《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九)《人物志》,台北:台灣文獻委員會出版,1994年。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3年10月號,總第31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