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台灣不同時期“南向政策”比較 |
(四)加強與東南亞、南亞及南太平洋地區經貿關係,實現“經貿多元化與國際化佈局”
東南亞與南亞是當今全球兩個重要並具潛力的經濟發展區域。東南亞不僅建立了區域安全與經濟合作的東盟組織,而且於2015底成立了東盟經濟共同體(AEC),成為全球人口第3大區域(10國總人口達6.3億人),全球第7大經濟體(經濟總量2.6萬億美元,在亞洲僅次於中國大陸與日本),預計2030年經濟總量將增加1倍,成為全球第4大經濟體⑦。東盟也是台灣重要交易夥伴與台商對外投資地區。2007年起,東盟取代美國成為台灣第二大出口市場,而且所佔比重持續上升,從2007年的14.7%上升到2013年的19%,近兩年略有下降,2016年1-6月仍達18.5%,超過美國的12.2%,也超過日本與歐洲對台出口比重之和(17%)。台灣對東盟出口的主要產品為電子零元件與礦產品(尤其以汽油與柴油為主),其中礦產品出口佔台灣礦產品出口的50%以上。特別是由於近年來台灣對東盟出口比重呈現上升趨勢,而對大陸出口比重呈現下降趨勢。同時,東盟也是台灣第4大進口市場,2015年佔台灣進口總額的12.2%。
台灣對東南亞有大量投資,到2015年底累計達868.8億美元,僅次於對大陸投資總額。其中對越南投資總額達293.4億美元、對印尼投資171億美元、對泰國投資139.9億美元、對馬來西亞投資121.1億美元、對新加坡投資109.8億美元、對菲律賓投資22.7億美元、對柬埔寨投資11億美元⑧。
以印度為代表的南亞地區也是一個頗具發展潛力的地區。台灣經濟部統計,2015年,台灣與南亞6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尼泊爾與不丹)的貿易額69億美元,佔台灣對外貿易總額的1.4%,其中印度佔了七成,是台灣第18大交易夥伴。同樣,台灣對南亞投資甚少,其中對印度直接投資累計只有3.2億美元,其他5個南亞國家只有1641萬美元⑨。
由於地理區位與歷史等因素,台灣當局歷來重視發展與東南亞地區的經濟關係,李登輝、阿扁先後提出並推動“南向政策”,加強雙方經貿往來與合作;馬英九總統儘管沒有提出“南向政策”概念,但提出了類似的“新鄭和計畫”,制訂了“東南亞工作方案”,也是一種“南向政策”,同樣積極發展與東南亞的經貿關係,而且還與新加坡簽署了“經濟夥伴協議”(ASTEP),與東盟多個東南亞國家協商“經濟夥伴協議”(類似FTA)。蔡英文提出並推動“新南向政策”也不足為奇,是台灣當局推動經濟貿易多元化的重要一環。
可以說,在台灣,不論誰當政,都會加強與東南亞地區經濟關係,以分散市場,實現對外經濟的多元化發展,實現區域均衡發展,也多少有減輕台灣對大陸經濟依賴的考慮(馬當局也有類似的表態)。只是蔡英文將南向政策擴大化,在區域範圍上從東南亞擴大到南亞甚至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在涉及合作領域上從經濟擴大到文化教育等人文領域,政策目標更明確,定位更高,政治性更強。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表示,新經濟模式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推動“新南向政策”,加強和全球及區域的連接,提升對外經濟的格局及多元性,“告別以往過於依賴單一市場的現象”。同時,蔡英文當局的“新南向政策”還要“把東盟當成台灣內需市場的延伸”,要建立台灣與東盟更密切、更完整的結構性聯繫,其取代大陸市場的用意非常明顯。
(五)加強與東南亞、南亞地區文化教育合作,削弱兩岸文化教育交流,有某種“文化台獨”戰略考慮
與過去台灣當局推動“南向政策”或加強與東南亞經濟關係有所不同,蔡英文當局更強調“雙向”與“人文”,因此不只是傳統的涉外經濟政策與區域經濟戰略考慮,還有“人文”或文化層面甚至政治戰略方面的重要考慮。
其實,蔡英文尚未正式上任前,於今年5月初與台“准教育部次長陳良基談話時就委任陳主導推動教育領域的“新南向政策”工作,強調讓東南亞學生更方便、更快速來台就讀,要把入學、留台工作不合理法令障礙降到最低,尤其是僑外生畢業後若留台創業更應鬆綁法令⑩。陳良基表示,未來“新政府”在經費許可下會選送更多新二代(指東南亞婚配子女)到東南亞留學、實習。這與民進黨對陸生的態度政策形成巨大反差,也再次證明了民進黨文化教育領域的“南向政策”具有“文化台獨”策略考慮。
事實上,由於歷史、地理區域與大陸“文革”等因素影響,台灣與東南亞地區一直有密切聯繫的教育文化交流與合作,從上世紀50年代起就有大量東南亞僑民子女與當地學生在台求學讀書,為東南亞培養了一大批“知台”人才。東南亞學生一直是台灣海外留學生的主要來源地,只是由於近年台灣開放陸生在台求學,佔境外學生的比重顯著上升,由2007年的2.7%上升到2015年的38.1%;東南亞學生所佔比例由2007年的37.%降為2015年的24.3%⑪,但仍是僅次於大陸的海外生源。
(表:台灣不同時期“南向政策”比較)
“新南向政策”面臨的主要困難與前景展望
(一)面臨的主要困難
蔡英文當局推動“新南向政策”,在複雜的亞太國際形勢、敏感的兩岸關係及東南亞、南亞內部政治、社會、文化巨大差異之下,要達到預期目標並不容易,面臨不少困難與障礙。
一是台灣開拓東南亞與南亞關係,尤其是要提升與有關國家的實質關係,必然面臨國際社會一個中國框架的挑戰。東南亞與南亞16國均是中國的建交國家,與中國大陸有密切的經貿關係,台灣與其中任何一個國家發展實質關係或官方關係,都會面臨很大的困難。特別是在蔡英文不承認“九二共識”的情況下,台灣企圖在東南亞、南亞進行“政治突破”或發展實質關係,是非常困難的,大陸是不會容許台灣當局在國際社會製造“一中一台”或一邊一國活動的。
二是台灣經濟走向衰落,對東南亞與南亞經濟輸血功能減弱,制約“新南向政策”的推動。台灣曾一度具有較強的經濟實力,通過投資與經濟援助等經濟手段發展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也曾取得一定突破,但如今台灣經濟開始走下坡路,與大陸經濟的實力差距拉大,與大陸對外投資、經濟援助的差距越來越大,企圖通過經濟手段發展與東南亞、南亞國家的關係,已力不從心,將會制約與影響“新南向政策”的有效推動與落實。
三是東南亞、南亞甚至南太平洋地區政治、經濟、社會、宗教、文化差異性較大,形勢複雜,推進“新南向政策”面臨語言、文化與人才不足等方面的困難。如目前台灣東南亞語的導遊人數總計不足百人,與現實需要差異很大。即使現在強化東南亞與南亞人才培養,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無法滿足需要,會阻礙“新南向政策”的推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