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40年沒有經濟危機,中國“奇跡”如何創造?
http://www.CRNTT.tw   2019-09-03 08:37:13
  中評社北京9月3日電/外部世界危機不斷,中國發展“更高,更遠,更快”

  屢屢失算,西方的專家成“磚家”

  “近40年來,中國的年均增長率接近10%,創造了歷史紀錄;它是第一個成為大國的發展中國家。那麼,憑什麼認為它不能一直超出人們的預期?”去年,美國知名經濟學者黃育川曾在《紐約時報》上撰文稱:“中國經濟的輝煌時代也許結束了,但在未來十年,即便是6%的增長率也是驚人的……中國從來就不是普通經濟體。”

  對於中國過去40年的發展,外部世界無法不驚嘆。但一直以來也不乏唱衰中國的論調,比如“中國經濟崩潰論”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不僅西方媒體,一些知名歐美專家也這樣鼓吹。還有“中國金融危機論”——一些“專業機構”稱,中國急劇增長的債務比例及房地產泡沫必將導致金融危機。在亞洲及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期間,這種聲音尤多。但結果呢?

  1979年至2017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率高達9.5%。2008年,在西方主要經濟體都嚴重受挫的情況下,中國依然保持穩定增長,並在2010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德國《時代周報》去年總結“中國奇跡”時用了這樣一個標題——“中國:更高,更遠,更快”。文章稱,截至2016年12月,中國有6.95億人通過智能手機上網;截至2018年3月底,中國有3.14萬億美元外匯儲備;有115家中國企業進入世界500強行列……

  過去40年,中國是少有從沒爆發過經濟危機的國家,更是唯一一個沒有出現過系統性金融和經濟危機的新興經濟體。以俄羅斯為例,2014年,因嚴重依賴大宗商品出口,俄羅斯經濟感受到劇烈震動。而在1998年,金融危機更是令其經濟運行幾乎癱瘓。去年,俄羅斯的GDP在全球僅排在第12位。

  據統計,1960年,全世界有101個中等收入經濟體,到2008年只有13個進入高收入行列,其中5個是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其餘為歐洲國家和石油生產國)。但1997年的金融危機令日本陷入漫長的“去泡沫”時代,東亞東南亞眾“小龍”“小虎”也受到重創。當年韓國人自發捐獻黃金和外幣的情景令世界震動,其悲情之濃烈可見一斑。

  阿根廷和巴西也不是特例。去年,阿根廷因本國貨幣暴跌而求助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勾起很多人對其2001年經濟崩塌的回憶。阿根廷經濟不穩的歷史很悠久,是經濟學界的“未解之謎”,眼下依然是高危經濟體。巴西則在2013年陷入一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成為“被擊倒的巨人”,當下也是阿根廷的難兄難弟。

  “中國40年來高速發展,未發生經濟危機,的確是一個奇跡。40年來,沒有一個大國能做到這一點。”柏林中國問題學者夫羅里揚•盧佩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西方發達國家也一樣,從金融危機到歐債危機,歐洲最近10年一直處於“危機”之中。

  防範危機,中國有獨特優勢

  “經濟長城”是這樣打造出來的

  經濟危機,通常是指人類進入商品社會後,因生產和消費平衡被打破,出現大規模生產相對於勞動者有效需求的過剩,從而導致經濟體系崩潰的現象。按照馬克思的論述,導致危機的根源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性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

  一戰前接連三次爆發的大規模經濟危機導致歐洲各強國間矛盾激化,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席捲全球,是迄今破壞力最大的經濟危機。二戰後,隨著產業升級換代,經濟危機出現周期性不明顯的現象,1973年因石油危機而引發的經濟危機一度被稱作“最後的經濟危機”。但在“後工業時代”,“金融危機周期”悄無聲息地殺出。1987年美國“黑色星期一”只不過“提了個醒”,拉美金融危機、亞洲金融危機、美國次貸危機……隨著美國挑起並升級貿易戰,人們已開始擔心新一輪危機悄然到來。

  70年前新中國成立後,因種種原因與外部經濟圈隔絕,並未受到上世紀80年代前歷次全球性危機明顯波及。改革開放以來,尤其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WTO)後,中國雖遇到坎坷波折,但多表現為“內生性”,游離於全球性危機之外。像22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中國被公認“受影響不大”。後來的“次貸風暴”,中國僅在危機之初受到一定衝擊。

  中國“例外”,原因很多。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很多國家崇信“華盛頓共識”,推行“休克療法”,把政府對市場的干預一概取消,結果經濟崩塌、停滯。而中國沒有完全放任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另一方面,中國區域發展不平衡,這是改革開放前經濟長期滯後所致,卻讓中國擁有更大的經濟緩衝餘地,從而令“危機周期原理”難以起到明顯作用。

  德國學者盧佩認為,這並非偶然。中國在最近200年多災多難,也因此從國內外歷史中吸取教訓。中國政治穩定,內部有強大凝聚力,外部影響能夠控制。尤其是政府層面措施有效,打造了一道防範危機的“經濟長城”。“中國經濟體制擁有獨特優勢,比如可集中優勢力量辦大事。”中國人民大學學者張超對《環球時報》記者說。

  德國《焦點》周刊近日稱,許多西方學者不得不承認,北京在穩定經濟上比西方手段更多。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官網一篇文章這樣總結:中國領導人很務實,不受限於意識形態;中國邊試驗邊前行,“摸著石頭過河”,這與一些東歐國家形成鮮明對比……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