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在上海市一民辦小學門口,小朋友和家長參加完招生面談,走出學校。(新華社) |
中評社香港12月26日電/一提到成功的教育模式,人們首先想到挪威、芬蘭和新加坡,但在2009年和2012年,在經合組織(OECD)發起的國際學生評估計畫(PISA)中,上海連續兩次在閱讀、數學和科學三大基礎學科領域和金融素養方面測試中獲得世界第一,證明上海采取了正確的行動和措施實現了卓越的教育。
為了探究上海教育是如何成功的,巴拿馬《星報》記者采訪了世界銀行高級教育專家、中國教育主管梁曉燕女士,她是《上海是如何做到的?》報告的主要作者之一。巴拿馬《星報》網站12月24日刊登了采訪實錄,主要內容摘編如下:
問:在2009年和2012年的PISA考試中,上海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答:我們在做《上海是如何做到的?》報告之時,就發現上海實行了培訓教師、積極鼓勵卓越教育等正確的政策,而且這些教育政策都得到了有效執行,此外這些政策對教育者予以特別關注,注重教師的學習素養,上海的教師也致力於為學生提供卓越的教育。
問:那麼您認為,為了讓教育政策得到有效實施,有必要對教師和整個教育體系的績效進行評估嗎?
答:當然。大多數學者會同意評估的重要性。但是我們在如何評估方面卻意見不同。我們會在課堂上持續進行評估,然後進行反饋,并根據需要修改教學方式,這是上海模式脫穎而出的地方。我們做任何評估,目標都是改善教學法,而不是為了收集無用的數據。我想補充一點,很多人都覺得中國的教室很大,有時老師需要教導50名學生,但他們非常了解自己的學生,幾乎能與每位學生有效地溝通。有時他們使用教學技術,有些工具是能够幫助教師學習和溝通的。
問:教師職業在上海是否具有吸引力?采取了哪些激勵措施來吸引教師進入上海教育模式呢?
答:這是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職業。此外,還有薪資激勵。從歷史和文化角度來看,教師在中國社會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它被認為是一個體面的職業。教師也有自己的評估體系,他們可以提升職稱、薪水,獲得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