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1月19日12時12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將吉林一號視頻07、08星發射升空,衛星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新華社發 |
中評社香港5月18日電/5月21日,中國計畫發射一顆衛星,這是一項重要但單調的任務。處在月球外一個有利位置的“鵲橋”衛星將為嫦娥四號登月探測器傳輸的數據提供中繼。預計,嫦娥四號將在今年年底前在月球背面著陸。但“鵲橋”衛星搭載的一台由荷蘭制造的無綫電接收機會嘗試一些更有遠見的事情。在靜謐的太空環境中,它將聆聽低頻的宇宙之聲,這些宇宙之聲攜帶著宇宙大爆炸後幾億年時間裡的蛛絲馬跡。當時,氫氣雲正在孕育宇宙的第一代恒星。
據《美國科學雜志》月刊5月16日報道,此次任務是為後續研究做理論鋪墊,以便在大氣層以外展開射電天文學研究,并使其遠離塵埃幹擾,因為大氣層可阻斷重要的無綫電頻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海斯塔克天文台的邁克爾•赫克特說:“把整個研究放到太空中極為吸引人。”他的研究團隊在研發可用來探測宇宙的小型無綫電衛星。對歐洲的天文學家而言,這也是對與中國合作的一次試驗。
荷蘭-中國低頻探測器項目(NCLE)源於2015年荷方對華的一次貿易訪問,其間兩國同意在太空任務上進行合作。荷蘭在射電天文學研究方面非常強,它的低頻陣列(LOFAR)延伸到了北歐大部分地區。荷蘭奈梅亨大學NCLE首席研究員海諾•法爾克一直主張在月球上搭建“LOFAR”。中國提出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登月任務計畫,因此他抓住機會,邁出了第一步。他說:“大家在兩周內一起提出方案。”該團隊在獲得資金後,僅用了一年半就制造出這台無綫電接收機。負責領導NCLE中方團隊的中科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平勁鬆說:“這對雙方確實具有挑戰性……不同的文化、習慣、語言、工作方式。”
為了探究第一代恒星出現前的宇宙黑暗時代,天文學家還在尋找最早的中性氫中的電子自旋時發出的信號。這些光子一開始釋放的是短波,但在經過130億多年飛向地球之旅後,宇宙的膨脹使其波長被拉長。在中性氫聚集在一起形成第一代恒星後,它們的輻射電離了中性氫,并最終衰弱成微弱的信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