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幾十年,日韓并沒有完全喪失核武裝的意圖和能力,日韓國內核武裝的聲音從來沒有消失過,特別是安全形勢變動期,這些聲音就會變大,但是政治和社會的主流并沒有向核武裝方向傾斜。換言之,國家的核衝動需要管理,而不是徹底壓制。
對於朝鮮來說,在安全和經濟方面沒有任何保證的情況下,讓它先完全放棄核然後再進行談判,相當於讓其繳械後進行談判,朝鮮怎麼可能接受?
奧巴馬之所以提出對朝鮮的“戰略忍耐”,主要因為無力改變國內政治外交主流的認識基礎,即朝鮮完全無核化是美朝外交談判的前提,奧巴馬很清楚這樣設前提的談判不會有任何的進展,加上其外交重點在於解決與伊朗和古巴的問題,所以決意先不去觸碰朝鮮問題,這實際上就是把這個問題封存起來,采取了回避不作為的政策。
為美國轉變政策創造條件
特朗普執政後,在朝鮮問題上反複使用的表態是“任何的選項都在桌上”。大多數評論和報道認為,這是美國要動武的意圖體現。不過,任何選項都可能的模糊措辭,也暗示了美國可能有外交政策轉變的可能性,選項中也可以包括了不設前提的談判。
然而,改變一個已經形成20多年的國內主流認知并非易事,而且需要條件成熟,這包括幾個方面:第一,達到一定程度的必要緊張;第二,中國的配合,中美在這個問題上的合作;第三,其他的選項都走不通。任何重大的政策轉變都需要有個絕境才行,置之死地而後生。
首先,美國在朝鮮問題上除了軍事打擊以外,實質上能做的事情很少。特朗普政府通過派出航空母艦、日美共同訓練、日韓聯合軍演等顯示軍事勢力來威懾朝鮮,同時不斷發出措辭強硬的警告。對此,朝鮮方面以同樣強硬的聲明反駁,并且通過閱兵、軍演、導彈展示決不屈服的姿態,雙方的軍事對峙達到近年來少有的緊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