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挽回公衆的信心,新華社昨天以問答方式引述中國食藥監總局稱,中國在疫苗研發、生產和質量控制方面不斷積累經驗,疫苗質量標准不斷提高,“可以比肩國際水平,有些指標甚至優於國際標准”,如疫苗安全性檢測項目。結果又引來部分網民炮轟,有者認為,當局如此應對危機是“愚蠢透頂”,是在“侮辱大衆智商”,顯然對官方說辭不買賬。
從非典型肺炎、毒奶粉到問題疫苗,公共衛生安全事件每發生一次,民衆對社會和政府的信任感就遞減一次。問題疫苗已存在六年,難道地方政府完全不知情?如果不是輿論集中炮火批評, 政府會不會及時作出回應?
當社會道德底綫一再失守,加之政府監管不到位以及司法建設不健全時,媒體和輿論監督更顯得至關重要。不過,當德國人雷克發帖評論問題疫苗,中國自由派學者賀衛方在其微博轉載雷克的視頻以示支持時,兩人卻被共青團中央網絡影視中心副主任藺玉紅批評為“助紂為虐”。藺玉紅還稱,“對中國友好的,是我們的朋友。對我們的國家居心叵測的,請滾回去滾出去。”
賀衛方在微博上反擊藺玉紅,指她把揭露疫苗黑幕定性為“攻擊中國”是“不識好歹”,并稱“真正助紂為虐的正是你這種三流官僚”。將疫苗之禍上升為意識形態問題對中國社會并不是好事,只會導致黑心疫苗問題的根源和追責失焦,賀衛方的辯駁卻引來不少網民支持,在在顯示網民在疫苗問題上對官方的不信任。
更糟糕的是,媒體在報道中又挖出一舊聞:曾擔任國家藥監局食品安全協調司司長的孫鹹澤,在2009年因“三鹿”奶粉事件而受到記過處分。但他在2012年已任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網民普遍將之看成是“中國式笑話”。
出事官員可以東山再起,但揭發真相的媒體則沒這般幸運。輿論紛紛提及,2010年山西省發生疫苗亂象,報道這則新聞的《中國經濟時報》的總編和記者都被處分。官民兩種截然不同的際遇,在某種程度上又凸顯社會不公,并進一步加深輿論對官方的不信任。這種不信任正持續耗損社會成本,民衆越來越容易聽信謠言,政府要花更多金錢和時間去辟謠和維穩。
就如馬桶蓋要到日本買,奶粉要到香港買一樣,中國國產疫苗出問題之後,媒體開始報道稱,廣州、深圳等地帶孩子赴香港打疫苗的家長增多,顯示大陸民衆對國產貨的不信任。若家長們真是爭先恐後帶孩子到香港去打疫苗,那恐將給陸港矛盾添亂。
讓不少網民擔心的是,最壞的消息可能還未傳出。官方若要爭取民衆的信任,短期應做到信息公開透明,及時向公衆通報,長期則須對疫苗管理系統進行徹底反思和改革,否則“出事-抨擊-徹查-處分”的公共事故模式只會一再上演。民衆宣洩情緒,領導人批示及警察抓人之後,一切又回到原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