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9日電/浙江在線訊,晨曦刺破層雲,打在千年曙光碑上,悠長的汽笛聲喚醒沉睡的漁港。溫嶺,新千年第一縷曙光的首照地。1999年初夏,全國第一個“民主懇談會”在這裡誕生,成為照亮中國基層民主政治進程的一道絢麗之光。
時至今日,回憶起這場與基層民主的“邂逅”,陳奕敏欣喜依然。1999年,全省拓展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以“農業農村現代化教育論壇”的形式在溫嶺市鬆門鎮搞試點。“灌輸式的講課不接地氣。”時任鬆門鎮黨委書記的朱從才找到在溫嶺市委宣傳部工作的陳奕敏,請他出出點子,搞一場形式與眾不同的論壇。陳奕敏想了個辦法:“村民自願參加提問,鎮政府有問必答。”這兩句醒目的話被寫入公告,貼滿32個村(居)。
陳奕敏珍藏著的一張泛黃老照片,記錄了論壇當天的盛況:能容納300人的鎮政府4樓會議室,湧進了五六百人,連過道上都擠得水洩不通。“上面明明有政策,自產自銷不用交費!”論壇一開場,一位菜農便一把拿起話筒表達訴求。
這位菜農剛剛被工商部門以不繳納攤位費為由沒收了秤具。工商所負責人核查後,當場向她道歉並歸還秤具。
隨後,鄰里糾紛、液化氣價格、村鎮規劃……村民們就自身遇到的問題輪番“開炮”,鎮領導當場解答或交辦。
2001年,溫嶺市委發文,要求推廣鬆門鎮的做法,並將這種形式的基層民主載體統一命名為“民主懇談會”。2004年,“民主懇談會”高票入選第二屆“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頒獎詞”是這麼寫的:作為一種基層民主協商機制,在改革開放帶來的社會激蕩中,民主懇談會通過平等對話了解分歧,通過民主協商找到最大公約數,進而凝聚力量、化解風險。
民主懇談會,會不會曇花一現?當時,不少媒體來鬆門鎮採訪時,常常發出這樣的疑問。鬆門鎮人回答:“從泥土裡長出來的民主懇談,一定會長盛不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