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4日電/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創新是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科技創新,做好科普工作具有基礎性意義。而在科普工作中,原創性科普作品的創作和出版是核心內容。從當前我國科普作品的出版情況看,從國外引進的翻譯類作品相對更受讀者歡迎,我國本土原創性科普作品的影響則較小,其水平也不盡如人意。因此,提升我國原創性科普作品的水平,成為做好科普工作、推進科技創新的一個緊要問題。
確立理想科普作品的基本標準
提升科普作品水平,首先需要確立一個基本標準,即什麼樣的科普作品才是理想的科普作品。通常而言,理想的科普作品要具有趣味性、可讀性、科學性與思想性。然而,要想同時達到這幾條標準絕非易事。長期以來,人們總希望科普作品既通俗又準確。其實,科普作品的通俗與準確之間是存在矛盾的,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只有以嚴格的科學話語表達科學內容,從專業角度來說才是準確的;而以通俗的方式,例如以形象的比喻來表達科學內容,難免會影響其科學意義上的準確性。但是,我們又不能為了準確而不要通俗,這樣會影響科普作品的趣味性、可讀性。科普閱讀不是強制性的,科普作品如果不能吸引讀者,即使科學性、準確性再強,公眾也會望而卻步,就達不到理想的科普效果。因此,在科普的意義上,我們只能定義一種區別於專業角度的準確性。達到這種準確性,首先應考慮普通受眾的讀解能力,再盡可能地貼近專業標準。理想的科普作品還需要有思想性,即具有人文關懷。科普的主要對象是一般公眾而非專業人士,公眾需要的科學素養也有別於科學研究者。一些科普作品特別注重對具體科學知識的普及,而忽視了與之相關的人文關懷。這既不能滿足公眾提升科學素養的實際需求,又影響了科普作品的可讀性。
優化科普作品創作生產環境
在明確什麼是理想科普作品的基礎上,還需要對科普作品創作生產的環境進行反思。實際上,正是創作生產環境方面的原因,影響了我國原創性科普作品的水平和受公眾歡迎的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