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職業方面來說,到目前為止,我國幾乎沒有職業科普作者。而在一些發達國家,科普創作是職業化的。雖然在科學家中也有少數擅長科普寫作的人,但“科學作家”才是真正意義上科普創作的主力軍。我國缺乏職業科普作者有多種原因,最直接的原因是:在科普作品的稿酬無法養家糊口而又幾乎沒有科普創作職位編制的情況下,自然也就難有職業科普作者。因此,提高我國原創性科普作品水平,需要創造更多條件促使更加市場化、職業化的科普創作群體出現。
從教育方面來說,長期以來,我國教育明確劃分文理科界限,並且過於注重專業化教育,這不利於培養出在科學和人文兩方面兼具良好素養的科普作者。目前,我國科普作者大多只具有自然科學教育背景,即使是知名專家、院士的一些科普作品,也缺乏人文精神的感召力,這樣的作品自然難以打動讀者心靈。因此,要著力培育一批兼具科學、人文教育背景的科普作家,打通科學和人文的教育壁壘。
從動力機制方面來說,目前我國科普創作的推動力量主要來自政府部門。這對於科普工作的統一管理、組織、資助固然有幫助,但也會對原創性科普作品的長遠發展帶來不良影響。例如,受急功近利的政績觀影響,一些政府部門在推動科普創作時往往更注重成果的可量化程度和短期效果,而需要下大力氣攻關的科普創作理論研究卻長期被忽視,那些需要通過潛移默化影響公眾的科普成果難以獲得支持。長此以往,科普創作就會功利化、表面化、形式化。改變這種狀況,除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還需要政府部門以長遠眼光推動科普創作,切實提升原創性科普作品水平。
(來源:人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