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強調,要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
中評社╱題:“四個自信”與“三統並建” 作者:黃光國(台灣),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在中共十九大開幕式上,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用三個多小時的時間進行報告。在兩岸關係方面,他除了四度提到“九二共識”之外,更重申“六個任何”,絕不允許任何組織“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
在十月二十六日舉行的“兩岸交流三十周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上,蔡英文總統總統作大會致詞時,仍然強調她要“捍衛台灣民主價值和生活方式”,然後重複她在國慶演說中提出的“四不”。在“承諾不變、善意不變”之後的兩句話,意味如果大陸尊重她所選擇的兩岸路線,擴大兩岸互動交流,台灣就“不會走回對抗的老路”;反過來說,如果大陸在外交上切斷台灣的邦交國,或在台海周邊採取軍事行動,台灣“不會在壓力下屈服”。
制度自信
蔡英文總統顯然相信:“民主價值和生活方式”是對抗中共壓力的有力武器。這是長期以來,藍綠雙方的共同信念,所以台灣駐德代表處在今年國慶酒會的外交看板上只寫“民主政體”,而不提中華民國,外交部也刻意迴護,不以為忤。
蔡英文總統到太平洋各島國展開“尋親之旅”之前,用她一貫的“文青語言”,呼籲“朝野政黨透過對話溝通,才能化解歧見。如果我們在外交上可以團結,內政的議題就沒有理由不能合作”,其用意亦是在於以“內政合作”誘使反對勢力在“外交”上團結,大家一起和她“不會在壓力下屈服”。她在南太平洋各國,最常提的字是“海洋立國、民主永續”,其心態可見一斑。
然而,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的報告,不僅提出要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四個自信”,而且宣稱要“尊重台灣現有的制度和生活方式”。他很清楚地看出:未來一個世代,大陸有信心建構出一個比台灣更有優勢的政治和社會制度,來和台灣一爭長短。
許多人都知道:1990年代,東歐共產國家崩解之後,日裔美籍政治學者法蘭西斯˙福山曾經出版過一本名著《歷史的終結》,他認為冷戰時期世界兩極對立的時代已經結束,資本主義體制已經成為未來世界的主要發展方向。但是近年來他卻修正自己的觀點,認為“資本主義國際秩序”正在遭受“民族主義”的嚴峻挑戰,雙方勝負的關鍵不在於“民主”和“獨裁”的差別,而在於政府的治理能力。
文化自信
在“文化自信”方面,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說,“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段話使我想起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1988)在他所著的《歷史哲學》中說過一段話:“一個民族的生命就是一個普遍的精神生命,此中涵著一個普遍的精神實體。此普遍的精神實體,在民族生命的集團實踐中,抒發出有觀念內容的理想,以指導它的實踐,引生它的實踐。觀念就是他實踐的方向與態度”。
更引人注目的是:大陸教育部長陳寶生在十九大記者會上宣佈:2049年中國將成為世界教育中心。“中國的標準將成為世界標準”,中國將成為世界上人們最嚮往的留學目的地國。
這話聽起來似乎有點不可思議:當中國大學生普遍想到西方留學,中國學術界還在套用西方理論的時代,想把中國造成“世界教育中心”,這豈非癡人說夢?
理論自信
然而,對西方歷史稍有瞭解的人都知道:從十字軍東征結束,經院哲學在基督教國家中興起之後,世界學術中心一直都在移轉之中。從早期的荷蘭、德國,到拿破崙崛起之後的法國、英國,轉到二次大戰前的維也納。二次大戰後,美國一方面招攬歐洲各國的學術人才,一方面提供大量獎學金,用“腦力汲取”(Brain Drain)的策略,招收世界各國的青年菁英前來就讀,才異軍突起,成為當前世界的學術中心。“彼欲取而代之也”,只要中國有此雄心壯志,而且方向明確,事在人為,天底下豈有不可能之事?
習總書記所講的“四個自信”,使人想起牟宗三所講的“三統並建”。牟宗三(1982)認為對於形塑中國人“普遍的精神實體”而言,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儒家文化傳統,他將儒學思想的發展分為三個大時代:(1)先秦儒學:以孔、孟、荀為代表;(2)宋明理學:以周、張、程、朱、陸、王為代表;(3)當代新儒家:由熊十力先生開出,以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為代表。
牟宗三耗用一生的心血,獨立將康得的三大批判書翻成中文,以之作為參考架構,整理宋明理學,寫成三巨冊的《心體與性體》,這是要確立“儒家人文主義”的“道統”,反映出他在“全盤反傳統主義”席捲知識界的五四時代,具有如此堅定的“文化自信”。然而,他非常明確地指出:要完成“儒家人文主義”的三統並建,“道統之確立”,僅只是第一步而已,除此之外,還必須吸納西方文明之長,建立自主的社會科學傳統,這就是他所謂的“學統的開出”,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才能確知中國需要甚麼樣的政治體制,這就是所謂的“政統的肯定”。
尚志
放置在習總書記“四個自信”的講話中來看,“道統之確立”是“文化自信”;“學統之開出”是“理論自信”;“政統之肯定”是“制度自信”。其結果則是走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任何對中國現況有真切瞭解的人都知道:儘管近年來中國大陸在各方面都有飛躍式的進步,可是截至目前為止,習總書記所講的“四個自信”,仍然只是“自信”而已。要實現這樣的“中國夢”、“強國夢”,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他的講話只是給大家一個明確的方向,告訴大家:“路不遠,莫要驚”。
然而,“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想講的是:儒家最重視的修養是“立志”。有人問孟子:“士何事?”他的回答是“士尚志”。我想談的是:牟宗三生前“反共”的立場十分鮮明。他從不諱言:新儒家在港台發展是在“避秦”。今天中共不僅在他的故鄉給他修了紀念公園,立了銅像,而且還立志要實踐他生前未了的心願。我想問的問題是:如果牟宗三今天尚在人世,他還會反共嗎?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7年12月號,總第24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