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大國樣子終於呈現了,而且備受全球矚目和肯定。 |
中評社╱題:中國夢與習近平新時代的新挑戰 作者:周陽山(台灣),金門大學教授
前言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要推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的變革,並且主動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
然而,實現中國夢離不開和平的國際環境和穩定的國際秩序,為了樹立共同丶綜合丶合作丶可持續的新安全觀,並促進和而不同丶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中國將構築尊崇自然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與生活方式,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中國的發展理念是創新丶協調丶綠色丶開放與共享,推動新型工業化丶信息化丶城鎮化丶農業現代化的同步發展。目前中國大陸國內生產總值已增長到人民幣八十萬億元(約合美金十二兆元),穩居全球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城鎮化率每年提高1.25%,五年來已有八千多萬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城鎮居民,這相當於歐洲一個大國(如德國)的全國總人口。
習近平表示,今後將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形成全方位丶多層次丶立體化的外交佈局,營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他並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也就是要推動構建新型的國際關係。
中國的全球化宣言
從以上宣示可以看出,今後多年,中國將成為國際社會中主要的議題設定者,也將成為國際秩序的重要參與者和維護者,更重要的是,它將積極促進全球治理體系的變革,並推動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體系。這無疑是一項重要的全球化宣言,值得深入地探討與推究。
首先,在議題設定方面,中國已清楚地列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清單,並提出了重大承諾,包括依法治國丶深化改革丶改善民生、創新發展丶生態文明丶國際維和,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這表明中國今後將積極參與國際社會的各項合作,並扮演議題設定者與秩序推動者的積極角色。
但是,相對的,美國總統川普卻堅持美國優先和白人利益至上,他公開反對外來移民丶對抗伊斯蘭文化,並強調美國不應受國際約束,而且基於自身的安全與利益,不惜抗拒全球化潮流,退出巴黎氣候協定、拒絕跨太平洋夥伴協定,並威脅將進一步推翻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美國的獨斷獨行,已成為眾多國家內心厭惡的黑天鵝。
很顯然的,在推動全球化與逆轉全球化這兩股相互衝突的趨勢中,中國的國際地位將因美國的反其道而行而獲利,並掌握著難得的契機,成為正向推動全球化進程的參與者和維護者。
中國面臨新的挑戰
首先,是美國因霸權地位衰落及單邊主義受挫而形成的失落感,以及尋求戰爭以解決衝突的新威脅。這也就是近年來甚囂麈上的論述──“崛起中的大國形成的挑戰”。但是,只要中國不稱霸丶不求戰丶堅持國際維和,也不故意挑戰美國的霸權地位,美國事實上很難找到對華戰爭的藉口,尤其是面對人口丶土地丶資源與經濟實力如此龐大的中國。換言之,只要中國堅持和平與發展的既定理念,繼續構建穩健的新型大國關係,此一威脅並不足論。
但是,美國卻有足夠的實力與動能,聯合日本、印度及東南亞等國,挑戰中國在東亞地區的大國地位,包括在南海、東海和邊境地區進行各種挑釁,甚至擦槍走火,製造衝突。這不但已是既成的事實,而且還將持續發生,考驗著中國的耐性丶智慧與毅力。近年來,中印、中日、中越丶中菲丶中緬等雙邊關係中,都曾出現類似的挑戰,所幸均已成功化解。這是中國大陸今後在對外關係中必須展現的國家能力與折衝實力,也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在國家強盛時期一向展現的王道精神與大國器度。
至於在上海合作組織與獨立國協(獨聯體)方面,目前中俄關係正處在幾十年來最佳時期,而與俄羅斯關係緊張的烏克蘭也與中國大陸十分友好。至於其他中亞丶中東歐國家,一向與中國維持積極的雙向交往,中國大陸在推動改革開放後展現了充沛的國家實力與旺盛的企業家精神,更讓這些前共黨國家的政府與民眾刮目相看。對於中國堅定不移地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東歐人民尤感好奇,這也正是中共在十九大閉幕會上高唱國際歌,並且總結性的強調要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特殊意義。
不干涉政策與中國哲學思想
在前蘇聯與中東歐經歷了轉型的陣痛之後近三十年,中共在十九大會議上高調的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與時俱進的時代性,並列出將在2035年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總目標,無疑具有重大的時代意義;不僅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有其重大的借鑑作用,而且對於社會主義發展史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均有劃時代的宣示意義。
先談對發展中國家的借鑑意義。
目前中國大陸對外關係表現最成功的領域,同時也是歐美國家困擾最大的地區,就是從北非丶中東到中亞的“大中東地區”,這也正是與西方基督教對抗最為激烈的伊斯蘭教文明地區。所謂的文明衝突,於此為甚。
近年來,由於歐美國家推動“顏色革命”,對伊拉克、敘利亞和利比亞等威權政體採取顛覆丶政變甚至內戰等激進手段,造成各國內部社會動盪丶經濟倒退,極端勢力竄起,進而導致老百姓流離失所、數以百萬計的難民無家可歸,流浪到中東與中東歐等地。這是由於歐美國家主張霸權主義丶堅持基督教文明與資本主義優越性,對這些威權政體實施干涉主義(interventionism)政策所帶來的惡果。前加拿大自由黨黨魁、中歐大學(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校長葉禮庭(Michael Ignatieff)指出,2003年推動伊拉克戰爭的始作俑者正是美國,它本應承擔起造成中東動盪丶政治難民流竄各地的責任,主動地接收難民,但迄今為止卻擺出一副事不關已的態度。至於歐盟,也應該反省長期以來習以為常丶自以為是的干涉主義政策。這是造成當今中東丶北非社會動盪,難民湧入歐洲各地的主要根源。干涉主義措施是歐美霸權主義心態與殖民主義遺緒的具體顯現,它主張以強制的手段強迫發展中國家,學習西方文明價值丶倣傚歐美政經制度,即使是動用武力丶顛覆政權也在所不惜。因為他們肯定西方文明所代表的是普世價值,是舉世皆準的不變真理。
但是干涉主義政策卻不符合歐美國家的自身利益,也未能真正體現人道主義及人權保障的戰略目標,而且遺禍十分嚴重。它不但造成了此一地區長期的紛擾不安,也使最起碼的政治穏定變成泡影。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支持利比亞叛軍強行推翻格達費政權,不但未帶來期許的美式民主,反而造成該國持續性的政治動盪,並導致美國駐利比亞大使和外交官被叛軍殺害,不但未蒙其利,且治絲益棼、適得其反。
然而中國當前的對外政策卻與此截然不同,它反對干涉主義,堅持尊重各國的宗教信仰丶文明傳統與制度選擇,絕不干涉他國內政。基於此,中國積極推動“一帶一路”丶主導設立亞投行,並支持各國推動基礎建設,改善各地的人民生計。中國拒絕採取過去世界銀行丶國際貨幣基金會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組織的干涉主義做法,不強求各國必須配合西方強權的要求,調整基本經濟路線或改變既有的政治體制。這種不干涉主義正是中國在很短期間內迅速成為中東丶北非地區第一大貿易夥伴的關鍵因素。
不同於西方國家長久以來展現的殖民主義與霸權作風,中國當前在北非丶中東地區具體的做法是,進口本身缺乏的石油、天然氣和原料,輸出廉價的服務和製成品,同時也為當地民眾提供改善工業化發展的基礎建設和技術資源。這是一項平等互惠的雙贏策略,卻不會帶來干涉主義的沈重後果,也不致引發各國政府與民眾因制度差異和文明衝突而形成的矛盾與反彈。
這種不干涉政策的思想源頭,正是一百多年前孫中山先生所強調的王道與和平思想,也就是所謂的“王霸之分”。1925年孫中山先生在訪日之際,曾演講“大亞洲主義”,他苦口婆心地勸戒日本人“要做東方王道的干城”,勿為“西方霸道之鷹犬”,但日本主流政治人物卻始終無法明察其中之深蘊,當時他們只想脫亞入歐,而迄今仍然以西方強權的代理人自期自任,甚至還想藉美日同盟對抗中國,並分化亞洲世界。這是西方殖民主義與霸權主義在東方留存的陰暗的遺緒。
自古以來,中國的王道哲學與天下觀思想強調與人為善丶和而不同,並發展出一套應對周邊地區和異族政權的具體作為,包括運用和親丶懷柔丶羈縻丶朝貢等不同手段,化解紛爭,息兵止紛;非到最後萬不得已,不會輕易採取制裁性的征伐行動。
相對的,近代西方國家為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與帝國主義的擴張,利用船堅炮利丶霸淩天下,對亞洲丶非洲丶拉丁美洲進行武力征伐,強取豪奪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原料丶資源。表面看來,這是為了推動西方所揭櫫的普世價值;而實際上,卻是基於各國的自身利害和地緣利益,強迫非西方國家必須屈從就範。
但是,現在中國卻提出了另類選擇!從一帶一路到亞投行,從金磚五國到新發展銀行,從上海合作組織到絲路基金,所有由中國倡議或推動的國際機制和發展計畫,都否定西方的干涉主義丶拒絕干預他國內政,而且還特別強調要尊重各國不同的文明信仰和制度選擇,這無疑將為國際組織及全球治理體系帶來重大的變革,並強化開發中國家的自信丶自主和動能。一位埃及專家感慨地說:中國人尊重各國的文明與制度,不干預他國內政,這才是真正的互利與共贏!
中國經驗與習近平新時代的新考驗
至於中國大陸自身的發展經驗與改革道路,十九大報告特別強調它是“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或許對其他發展中國家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但卻尊重各國的制度選擇,而不強調什麼普世不變的真理。
換言之,中共已經完全走出了過去國際共運史上曾經出現的各種窠臼與泥沼,拒絕再談什麼蘇聯模式丶南羅經驗丶第三國際丶經濟互助會這些舊名詞丶舊觀念了。中共強調它的發展經驗確確實實符合當前中國人民的需要,而且仍然要經受著“兩個一百年”的考驗,讓大陸人民走入小康丶全面脫貧;至於對其他國家是否真的受用,則因人因地因時而異,必須經過實踐之後才能判斷正誤真偽。
中國經驗畢竟只是中國經驗,是獨特丶艱辛,長期耕耘的成果,但卻不是要和西方模式競逐的新模式。但是,中國終究是大國,大國就要有大國的樣子。現在,中國的大國樣子終於呈現了,而且備受全球矚目和肯定。不過,其他國家到底喜歡不喜歡,接受不接受,那就只有回歸和而不同丶相容並蓄的王道精神,讓時間和實踐經驗來作裁判了。
這正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際新考驗。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7年12月號,總第24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