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次台灣大選,給島內政治生態增添新的樣式。 |
中評社╱題:從“二合一”選舉及其結果看台灣政治的新特徵——一種結構分析的視角 作者:李義虎(北京),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兼院長
到底是什麼原因給選情以致命影響、導致了後來的結果?如果從總結經驗教訓的角度看,本文強調如下幾個關鍵性原因:第一,所謂多種因素中既有內外因素,也有表裡因素,它們發生了綜合交叉、複合疊加作用,而不是單一機械作用。第二,這些內外、表裡因素造成了“蝴蝶效應”和“灰犀牛效應”,而非人們熟悉的“鐘擺效應”、“骨牌效應”,也沒有發生“黑天鵝效應”。這是觀察這次選舉及結果時絕不能忽視的地方。第三,除了前述原因外,更應回頭查看、分析台灣內部這些年到底發生了哪些重要的變化,這些變化促使台灣政治有了新的演變規律和軌跡,大幅度推使本次選舉出現了這樣的結果。換言之,這些變化是多年來就形成的,並不是僅在這次選舉中產生的;它們有些可能對選情及其結果產生直接影響,有些也可能衹起了一些間接作用,但在總體上可視為理解當下台灣政治、包括選舉操作的大的背景。
前言
1月11日,台灣地區“二合一”選舉落幕。蔡英文總統以817萬票優勢獲得連任,民進黨仍然取得立法院過半席位,島內政局將再次延續民進黨全面執政的局面;韓國瑜並沒有如人們想像的那樣,因台中、高雄、凱道等大型造勢活動的“擠爆—外溢”效應而創造奇跡,或國民黨在選民平衡心理和鐘擺效應下取得立法院更多席位,從而掌握制衡民進黨執政的“立法權”。從相當意義上講,這場選舉是藍綠陣營爭奪政權的一場重大而激烈的較量,選舉的結果意味著島內政局發生了一次重要變動。雖然這樣的選舉不是社會革命意義上的爭奪政權,但藍綠陣營,尤其是民、國兩黨均費盡洪荒之力,經歷曲折艱難,使用多種手段。一個要捍衛執政權保證連任,一個要光復政權翻轉台灣。這就使得這場選舉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選舉,預期性弱,過程激烈,結果反常,影響多向。關於台灣選舉的考察方法歷來有多種,如各類民調、地下賭盤、網絡聲量、造勢場子等,也要看政黨實力及地方派系、宗教團體等的態度取向,①但這次蔡英文總統和韓國瑜對決的一個特點是,蔡民調高,韓場子熱,致使過程與結果之間存在落差,現象與真相之間易生錯覺,真的暗合了量子力學裡的“測不準”原理。
對於這場選舉,兩岸學界已經從多個角度進行了評析,但可以說是彼此各說各話,懸殊甚大。有人認為影響台灣選舉的最大因素是香港“修例風波”,有人強調美國因素的影響極大化,有人歸因國民黨醬缸文化整合乏力,有人直指蔡英文總統民進黨不擇手段使用暗黑手法,有人指出青年世代一邊倒反映了認同政治的巨大力量,有人說選民中間發生了鐘擺效應,還有人總結了五大因素或六大原因。②總的來講,讓人感覺或者是各種內外因素都能說得很全,或者是剖析原因片面深刻(衹講一種)。但到底是什麼原因給選情以致命影響、導致了後來的結果?如果從總結經驗教訓的角度看,本文強調如下幾個關鍵性原因:第一,所謂多種因素中既有內外因素,也有表裡因素,它們發生了綜合交叉、複合疊加作用,而不是單一機械作用。第二,這些內外、表裡因素造成了“蝴蝶效應”和“灰犀牛效應”,而非人們熟悉的“鐘擺效應”、“骨牌效應”,也沒有發生“黑天鵝效應”。這是觀察這次選舉及結果時絕不能忽視的地方。第三,除了前述原因外,更應回頭查看、分析台灣內部這些年到底發生了哪些重要的變化,這些變化促使台灣政治有了新的演變規律和軌跡,大幅度推使本次選舉出現了這樣的結果。換言之,這些變化是多年來就形成的,並不是僅在這次選舉中產生的;它們有些可能對選情及其結果產生直接影響,有些也可能衹起了一些間接作用,但在總體上可視為理解當下台灣政治、包括選舉操作的大的背景。當然,本次選舉也可能對這些變化因素產生進一步的形塑作用,給島內政治生態增添新的樣式。在這裡邊,近年來台灣政治結構幾個大的板塊(不單是藍綠一個板塊)的移動與民意結構的流變最值得注意。
一、蔡英文總統總統票和政黨票之間的巨大落差說明了什麼?
這次選舉是“二合一”選舉,但有三張選票,即總統票、立委票和政黨票。蔡英文總統以較大優勢獲得連任,韓國瑜功虧一簣。立委選舉部分,民進黨取得61席,國民黨38席,台灣民眾黨5席,時代力量3席,台灣基進黨1席,無黨籍及未經政黨推薦者5席。③然而,對本次選舉結果的一個觀察點及質疑點來自於蔡英文總統總統票和民進黨政黨票之間比較大的差距,甚至可以說這種落差是瀑布式的,不是(二三個)台階式的。在選舉結果中,蔡英文總統得817萬票,得票率為57.1%,韓國瑜得552萬票,得票率為38.6%,兩者之間相差265萬。而在政黨票方面,國民黨和民進黨兩個黨是非常接近的,國民黨得472萬,民進黨得481萬,相差才9萬左右。就此,島內網民質疑為何蔡英文總統的總統票比民進黨的政黨票多了336萬,相差太遠?藍營群眾不服氣,瞬間也傳出來民進黨做票的傳言,特別是曾任民進黨中央副秘書長的李進勇是中選會主委,更加深了人們的懷疑。
但實際上,這場選舉藍綠對決的結構性特徵更為明顯,不僅有民進黨與國民黨之間的激烈較量,而且有整個綠營與整個藍營之間的死磕式對陣,由此對選舉結果產生了直接而又深入的影響。需要弄清楚裹在裡面的情況是,在參選立委及得政黨票的19個政黨中,綠營涵括民進黨、時代力量、台灣民眾黨及諸多綠營小黨(如台灣基進、綠黨、一邊一國行動黨、台聯黨等),也就是在民進黨之外還有好幾個綠營政黨;無疑,民進黨之外的這幾個政黨在以總統大位選舉為標誌的藍綠對決中都會站在綠營方面。而其總統票與政黨票存在著一種分殊與合併的關聯,在政黨票得票方面:台灣民眾黨158萬票,時代力量109萬,台灣基進黨44.7萬,一邊一國行動黨14.3萬,綠黨34萬,台聯黨5萬餘;這些政黨票加起來合計360多萬(這部分票還沒算上深綠的喜樂島聯盟,它得票2.9萬),刨去少數選民可能投給其他人、誰也不投或出現廢票外,這個數字是比較接近前面蔡和民進黨相差的336萬票的。雖然在政黨票方面,大部分屬於(各自)基本盤的票,即它們肯定會投自己黨,但在總統票方面,它們衹會投給蔡英文總統。因此,把民進黨的481萬票加上這些綠營政黨的票,應該就是蔡英文總統選總統能夠收納的票數。
有人會說,在19個政黨裡藍營不是也有好幾個小黨嗎?確實有,而且數量接近綠營政黨,不過這些藍營小黨的票加起來也就是71萬多些(包括親民黨),如果去掉親民黨51萬(這種票衹會投給宋楚瑜和親民黨),簡直就可以忽略不計。這樣的票源佈局,說明著島內選舉的基本結構,雖然有19個政黨參加選舉,藍綠政黨數量看似比較均勻,但在選民隊伍和基本盤(體現在政黨票和總統票兩個方面)上,顯然藍營小黨不如綠營小黨。小綠的政黨票雖然分散且有的並不太多,但其有聚少成多、聚沙成塔的功效,攢到蔡英文總統身上就出數了。但由於蔡英文總統總統票與民進黨政黨票之間落差太大,而其中小綠政黨又容易讓人忽視,不免會造成人們的即時性錯覺,對選舉過程與結果都容易看暈並且產生高度質疑。
綜上所述,要想看清一場選舉的實際結果,需要對投票率、得票率以及總統票、立委票、政黨票的分佈與涵義進行綜合分析。在本次選舉結果中,總統票顯示民、國兩黨有實力有條件角逐領導人大位,仍然是島內兩支主要政治力量;政黨票和立委票則顯示現在台灣民眾黨、時代力量算是在台灣政壇可以發揮作用的關鍵性少數,一些小黨也已經成為影響政局走向和選舉運作的不可忽視的潛在因素。
二、“綠大藍小、綠長藍消”的結構仍在發展強化
人們所常說的基本盤就是選舉的結構,考察台灣選舉首先需要看基本盤的移動,而基本盤最“基本”的是藍綠基本盤。自太陽花學運以來,尤其是自2016年蔡英文總統上台以來,台灣政治結構出現了“綠大藍小、綠長藍消”的變化,雖然2018年“九合一”選舉一度出現“回沖”現象,但這種情況在這些年來還是有了進一步的強化。
這次選舉結果說明,藍綠基本盤的較大移動,是板塊的移動而非僅是選民的權宜選擇。具體言之,台灣政治“綠大藍小”的結構自然反映在選票分佈上,是綠營在整體實力上大大強於藍營,在吸票能力上已經超出泛藍五分之一,在總統票、立委票及政黨票多個方面顯示出“綠大”的強勢。
其實,今年選舉的三張票均可反映出島內政治結構的某種變化,但政黨票的分佈更能反映其目前的實情:第一,“綠大藍小”結構和“綠長藍消”態勢有新的擴張性變化,不僅體現在民進黨對國民黨的優勢,而且體現在綠營小黨對藍營小黨的優勢。這些年,小綠出現了時代力量、民眾黨這樣的有些影響、跨過“政黨門檻”的黨,並開始衝擊各種類型的選舉。在本次選舉中,小綠的政黨票成倍高出小藍的政黨票,小綠取得夠數立委席位並能組成立院黨團的政黨可以扮演“關鍵性少數”,小藍則失去了進入立院大門的機會(連親民黨也未得1席)。因此,“綠大藍小”的一個新特點是,小綠有較大幅度擴張,政黨票得票積少成多,說明其具備一定的社會基礎,身後的支持者還是有一些的。小藍則政黨票得票率低,說明社會基礎薄弱,選舉動員能力弱。當然,在總體上,這些年大綠小綠、深綠淺綠都有所擴張,綠營整體上有擴張,但小綠、尤其是深色的小綠比較突出。這種背景恰恰是蔡英文總統在選舉中打“主權牌”、“安全牌”,高喊“芒果乾”屢屢奏效的重要原因。蔡的勝選說明島內政治在結構上仍未脫藍綠對決。
第二,小綠跟大綠的合分關係特殊,既有合又有分。在立委選舉和政黨票方面,綠營內部是“兄弟登山,各自努力”,但在大位選舉這一塊存在著小綠歸大綠的可能性。這種情況投射到本次選舉,就是由於衹有蔡英文總統有實力去選、有把握去贏,所以它們還是將票集中在她身上,投票給她。蔡英文總統的總統票比韓國瑜高出265萬,實際上是仰仗小綠的擁戴票,小綠雖然對民進黨的路線政策並不滿意,包括抵觸蔡英文總統的兩岸論述,但在大位選舉時仍然會出現回流現象。這是導致韓國瑜費盡洪荒之力也沒能取勝的關鍵原因(另一個原因顯然是沒能爭取到青年人支持)。在這次選舉中,韓宋的票加在一起也無法超過或接近蔡,藍營小黨的票加在一起也無法超過或接近綠營小黨。當然,蔡英文總統在選舉中所採用的策略,如激化藍綠對決、高唱“芒果乾”打“主權牌”及推出蔡賴配最佳搭檔,刺激了綠營投票率,不僅穩固了基本盤,而且有效收納了小綠的支持。
但是,需要看到,今後每四年一次的“二合一”選舉將變得越來越複雜。小綠跟大綠在利益分贓、理念左右(是更左還是更右)、統獨問題、兩岸政策以及公共政策上有很多矛盾,如去年喜樂島聯盟與民進黨在東奧公投、台灣正名問題上的尖銳矛盾與衝突,一邊一國與民進黨蔡英文總統在權謀與利益上的紛爭,台聯黨這樣的深綠老綠對蔡英文總統在台獨問題上的不滿,等等。因此,在某種矛盾無法調和的情況下,小綠是否往第三勢力那邊靠攏,或自己會變身第三勢力,就仍值得觀察。這次選舉前期及後期,先後有過“三角督”和“小三角”的局面,第三勢力也醞釀過推出總統候選人,如果真的去選,他們的選票除了自己人(民眾黨、柯粉與“郭家軍”、郭粉)的之外,肯定還會尋求一些小綠的支持;而到2024年台灣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和脫離了國民黨的郭台銘的動向,以及他們跟小綠、小藍的關係,就都是考察的重要指標。
第三,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年小綠的擴張,提示人們在島內政治運作中不可忽視小綠政黨,特別是它們在今後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會不會衝擊未來大位的選舉(民眾黨、時代力量)。多年來,台灣政壇湧現出好幾個小綠政黨,不少小綠在政治色彩和意識形態上是深綠,由於對民進黨“漸進式台獨”或“溫和台獨”不滿而另起爐灶。在政黨實力方面,民眾黨、時代力量都有了100萬以上的支持者(民眾黨政黨票158萬,時代力量109萬)。某些小綠政黨所起的作用,促使了社會氣氛更獨,是危險性更大的一股勢力;某些小綠政黨則也不排除有“統獨”之外的第三種選擇。但它們在台灣政治勢力消長中,是不是還能夠進一步獲取較多政治資源、吸引更多支持者,是需要冷靜看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