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美對抗下台灣的道路轉化
http://www.CRNTT.tw   2019-05-22 00:12:54
中美對抗烈度升高,台灣如何選擇道路?
  中評社╱題:中美對抗下台灣的道路轉化 作者:張明睿(台湾),中華鄭和學會秘書長,博士

  中美之間最敏感的地緣槓桿,莫過於“作為戰略資源與工具的台灣牌”。台灣戰略依賴,失去了戰略耐心與定力,也失去了理性判斷。中美衝突,美國目的乃在“抑制中國大陸發展速度維繫美國霸權”,台灣急於獨立心態,美國也樂於視台灣為槓桿,禍及台海。一來可以減輕中國大陸在南太平洋島國經營,突破美國第二、三島鏈的戰略防禦設想的壓力;其次,若衝突升高引發戰火,迫使大陸由經濟發展戰略轉向台海戰爭遂行,放棄了和平發展的背景,兩岸将陷於軍事衝突。

  序言

  國際社會是由眾多成員所聚集,成員們也為著自己的“生存與發展”在忙碌著,傳統的“政治地理學”由這個著眼點,把國家視為有機體,二次大戰爆發後,這個學說成為“代罪羔羊”,被認定為偽科學,卻無法抹去“生存與發展”的事實需要。

  “國際社會”與“國內社會”具有不同的政治識別,“無政府狀態”是主要的分野,雖然國際社會成員們,可以創造制度、形成規範,讓彼此相互依賴著,卻也無法有效處理“衝突”問題。“沒有共同權力的地方就沒有法律,而沒有法律的地方就沒有所謂不公正。”沒有“道德”成為無政府狀態的特徵,國際社會成員衹能依靠“自助”的方式“捍衛生存”與“促進發展”。

  “捍衛與促進”是以資源為基礎,無資源難成工具,無工具難以展現力量予以實踐。在國際政治領域,國家力量轉變為國家權力,“生存與發展”則是國家的根本利益,透過權力追求利益極大化成為國家天職。

  二戰後,美國和平轉移了英國的主導權,卸掉日本的經濟競爭能力,贏得冷戰的長期鬥爭,進入了“獨強”地位,“霸權穩定”的思想,解釋著“美國治下的和平”,用中國傳統觀念,“以力服人者霸”,“霸”乃是基於“力”而來。

  一、美國“戰略中心主義”的重現

  2017年美國軍方提出了“整體政府”(whole government)的概念,主要的意義便是重返冷戰的“戰略中心主義”的運作,也就是各部門的政策應滿足“國家戰略”目標需求,進行力量的整合與協調。

  歐巴馬政策,主要源自於經濟中心為視野,復甦國內經濟為要務,對外關係上,則以“多邊經濟”協定(TPP),聯盟關係重塑,安全議題升級構作運行,軍事戰略介入并不明確。這樣的觀點仍是一種“融入主義”,以經濟政策為優先的主張,如今被川普政府視為是失敗的政策。

  戰略中心主義,更多的是傾向於安全戰略的設想,2017年起,俄羅斯、中國被視為“戰略競爭對手”,三個重大的的行動,被提上日程,一是常規戰爭取代反恐戰爭的指導,2019年軍費高達7160億美元,同時主導“印太戰略”聯盟體系的塑造;二是對中國大陸發動關稅,科技、匯率、經濟主權的較量;三是台灣作為抵銷中國大陸的地位被強化。軍事的、經濟的、聯盟的、外交的力量要素共同施作,構成對“中國崛起”的“整體政府”行動。

  這樣的發展趨勢,正如“修昔底德陷阱”論者艾利森(Graham Allison)所說,“中美戰略基礎的確已經受到瓦解”的評斷。

  二、中國成為主要假想敵人

  中國大陸的體量與發展,具有挑戰美國地位的潛力,戰略中心主義主要是以“能力”作為競爭思考的基礎。2000年中國大陸GDP進入1萬億美元總量,當年小布希政府便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說的通俗一點,便是視中國具有“威脅能力”的假想敵。

  但受到911恐怖攻擊事件影響,美國將戰略目標轉向“全球反恐”,在“全球反恐戰略”需要下轉化了對中國的“戰略競爭”態度,卻也無法掩飾美國對中國的“疑慮與企圖”,讓中國大陸警覺,啟動了加大軍事戰略發展的投入。

  2010年中國成為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崛起的事實已經擺在眼前。歐巴馬政府一方面要處理國內金融危機所產生的經濟困局,同時針對中國崛起,喊出“亞洲戰略再平衡”的施作,2016年南海國際仲裁的宣佈達到高潮,卻因少了軍事權力的支撐,反而弱化了美國在亞洲同盟眼中的“承諾”。

  美國亞洲“戰略再平衡”的乏力,引起美國戰略學派者的不滿,2018年年初美國學界、政界、業界興起對中國政策的大辯論,認為未來五年內是抑制“中國崛起”的關鍵時期。2019年3月27日蓬佩澳(Pompeo)在國會的聽證會上表明“確保中國和俄羅斯不能獲得戰略優勢”,中國的排名顯然超越俄羅斯,成為“頭號”的假想敵。

  三、美中衝突的效果評估

  中美之間的戰略衝突,來自於四個命題,“2010年美國在亞洲戰略再平衡的推動;2013年大陸推行“一帶一路”經濟全球化戰略; 2018年中美的經濟戰的對壘;2017年後兩造的軍備競賽。”

  西太平洋權力再平衡的命題,如今已經轉變為印太戰略,此域的衝突由東海、台海、南海,進入了南太平洋的鏈接,權力衝突已由第一島鏈,向東擴大到第二、三島鏈領域延展,介入了美澳傳統戰略控制區。

  一帶一路經濟戰略,如今已由發展中國家參與,吸引了七大工業國家中的義大利,盧森堡也相繼加入,打破了7G的聯盟態度,此戰略向東拓展,進入南太平洋島國,引起了美、澳警惕,同時讓美國憂慮南太對關島、夏威夷的軍事影響。由於一帶一路共贏信念與多邊主義的倡議,讓中國的國際形象提升了許多。

  中美的貿易戰,經過一年的交鋒,如今已經明朗化,美國經濟競爭的議題,遠遠超過關稅與貿易逆差,還包括了技術移轉、智慧財產權保護、金融匯率與經濟結構調整等,2019年4月3日劉鶴至美展開第九輪磋商,進一步討論“協議文本”,沒有意外的話,今年下半年應有一個結果。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