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4日電/在玉環企業家的心目中,排污權的地位和分量,正變得越來越重。
4月底,台州藍德斯光學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蘇昌福,把企業的排污權抵押給銀行,獲取了50萬元的貸款,用於污水處理提標改造。“排放的量越少,富餘的量就越多,而這些富餘的量,就能轉換成‘真金白銀’。”蘇昌福說,是排污權的資產化,讓企業走上了良性循環發展之路。
把重要的環境資源——排污權資產化後推向市場,是我國生態文明改革的關鍵一步。今年1月,因在排污權資產化上的探索與創新,玉環市獲批“省級排污權資產化試點”,成為浙江省第一個排污權試點縣級市。尤其是它活躍的二級市場現象,引發了各方關注。
二級市場的突破
排污權的有償使用和交易,在我國推行已十年有餘。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省份之一的浙江,也是全國排污權交易最活躍的區塊。
據統計,自2009年全省開展試點以來,排污權有償使用費徵收金額已累計達58億元,排污權交易金額達21億元,總額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二。
曾有業內專家指出,各地排污權交易現存的最大通病在於行政色彩濃厚,交易不夠“活”。的確,全國普遍正開展的排污權交易,主要在企業和政府之間的一級市場。政府部門既是規則的制定者,又是主要參與者,市場的價格機制沒有發揮足夠作用。
前期的探索很快讓玉環意識到,要讓排污權能流通、有價值,必須要讓它“動起來”。自主的二級市場,成為了玉環先行探索的突破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