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孝通說:“文化自覺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及其發展趨勢。”他還概括了“文化自覺”的歷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文化自覺過程,是指文化主體在文化自發中產生文化覺醒,並逐漸產生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古建築可以通過工匠來修復,但是歷史文化村落中的人文生態——歌舞傳說、節慶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部分,大多面臨沒落的境遇,需要村民的文化自覺才能得到保留和傳承。
東沙社區,位於玉環東南端,是一個典型的漁業社區,因清代依山建造的錯落有致的石頭屋而聞名。然而隨著外來信息和文化的衝擊,東沙流傳上百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魚燈舞、魚龍燈等已經很難在平時生產生活中見到。
傳統民俗,如何繼承和發揚?東沙規劃社區文化活動廣場,將傳統音樂舞蹈與居民健身活動相結合,並於2013年4月舉行公共藝術論壇,讓藝術家介入到本土文化傳播中來,用藝術催化鄉民的文化覺醒。
“生活在其間的人們,願意為村落的保護利用謀劃、出力,這個村才會有持久的生命力。”行走在鄉間多時的丁繼軍深有感觸。
千百年來,濃鬱厚重的鄉村文化熏陶使月山村村民喜好通過文娛活動來記憶、演繹豐富多彩的農耕生活,從而孕育了“月山村晚”。月山村新鄉賢脫穎而出,承擔起“村晚”的組織工作,從一個村民自娛自樂的舞台,變成了展現村莊文化價值的舞台,村民的集體記憶因此得以重構和強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