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品回收系統長期以來為垃圾減量分流作出了巨大貢獻,大大減輕了垃圾處理系統的負擔,但卻得不到應有的補貼,造成兩個惡果:一是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較低,不同廢品價高的有人收,價低的沒人收,同一廢品價高時有人收,價低時沒人收;二是回收利用因陋就簡以降低成本,安全環保及產品質量都得不到保障。
垃圾是污染源,廢品也是,二者之間並無本質差別。在發達國家就沒有垃圾、廢品之分。廢品向垃圾看齊,才能名正言順地爭取政府的經濟補貼,光明正大地要求社會承認它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巨大貢獻。當然,必須要有心理預期,全過程處理成本會提高,環境風險暴露點會增多,必須有精巧的制度設計和足夠的監管能力作為保障。能做到這一點,才算春天來了。
十問:垃圾到底應該如何分類呢?如何處理廚餘垃圾?
答:垃圾分類要“因地制宜”。垃圾分類的目的是為了更高效、更清潔、更安全地處理垃圾,以改善環境質量,到底分什麼,怎麼分,視當地垃圾處理系統現狀與規劃而定,因時因地而異。認真務實推動垃圾分類的地方,一般會根據分類處理系統現狀及規劃要求,明確垃圾分幾類,各類分別包含哪些東西,怎麼分類,怎麼投放,並通過各種方式開展宣傳教育。目前比較流行的有二分法(幹的與濕的,或不會爛的與會爛的)、三分法(可回收,有毒有害,其他)、四分法(可回收、有毒有害、廚餘、其他)。
特別提醒大家,不管是在推行分類的地方,還是在尚未推行分類的地方,我們都可以先定一個小目標:將剩菜剩飯等廚餘垃圾放進垃圾桶之前,先盡可能將水瀝幹,垃圾含水率降低了,重量就減少了,品質也提升了,後續處理過程的資源能源回收效率和二次污染控制水平也就提高了。這是人人都可以輕鬆做到的,但對於垃圾減量和提質意義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