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馬關條約》對現今東亞格局的影響
http://www.CRNTT.tw   2016-10-20 01:09:32
《馬關條約》對中國乃至整個東亞的影響巨大
  中評社╱題:《馬關條約》對現今東亞格局的影響;作者:李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台灣史研究室副研究員

  清政府在1895年甲午戰爭中的失敗,對東亞地區的影響是結構性的,特別是《馬關條約》的簽訂,標誌著中國真正開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甲午戰爭更是日本處心積慮全面侵略中國的開端,爾後的日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吞併朝鮮、五卅慘案、炸死張作霖、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以至太平洋戰爭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是甲午戰爭的延續和結果。而由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所簽訂的《馬關條約》,至今乃對中國乃至整個東亞的影響巨大,甚至今天的整個東亞,仍然時刻感受其深刻的影響。

  《馬關條約》使“琉球”復國無望

  琉球在歷史上本為一個國家。從明朝開始就接受中國的冊封,成為中國的藩屬國。由於地緣上接近日本,1609年時遭到日本的侵略,並控制了琉球北方的五個島嶼。明治維新後,日本將琉球確定為第一塊領土目標,為切斷中琉關係取得吞併琉球的藉口,於1874年出兵侵略中國台灣。此過程美國駐日公使德朗積極參與,並介紹美國駐廈門及台灣領事李仙就任日本“二等出仕”官,幫助日本出謀劃策,藉口琉球漁民遭風漂到台灣被害的普通“難船事件”,強說台灣“蕃地”為無主之地,於1874年出兵侵略中國台灣。這個“保民義舉”的侵略行為,後變成日本吞併琉球的國際法依據,使日本於1879年正式吞併了琉球。中日之間曾就琉球問題進行大量交涉,中國始終沒有認同日本吞併琉球的正當性。而《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再也無力交涉琉球。戰後,美、日無視琉球人獨立建國的意願,私相收授“琉球”,使“琉球”成為日本的“沖繩縣”,至今復國無望。

  《馬關條約》掩蓋日本竊取中國領土釣魚島之實

  由中國人命名的釣魚島,為中國台灣附屬之無人島,與“琉球”古國沒有任何關係,它在歷史上是作為中琉航線上的航標而存在。日本於1879年單方面吞併琉球後,又確定了一系列的“外島嶼佔領計畫”,釣魚島就是其中之一。1885年時,日本第一次想建立“國標”,將釣魚島納到領土之內,但懾於清政府的威力,沒有敢具體實施。1890年第二次提出建立“國標”案,後來不了了之。1893年底時,第三次提出建立“國標”。此時正值日本準備發動甲午戰爭之際,日本政府積極回應,趁著甲午戰爭勝利之際,於1895年1月14日以內閣決議的方式,偷偷將中國釣魚島竊取。戰後,釣魚島被裹挾在“琉球”領土中,成為美國沖繩基地的打靶場。而美國為籠絡日本,爭取核武器過境或停靠日本美國基地,暗通款曲,竟將中國的釣魚島,於“琉球返還”之時,作為琉球的一部分,賜給了日本。此後在全世界保釣運動及中國的反對下,美國又說只給日本釣魚島的行政權。隨著中國國力的強大,美國為遏制中國,將釣魚島作為籌碼,慫恿日本“買賣”釣魚島,使中日關係跌落到戰後的最低谷,來坐收漁人之利。

  台灣的割讓使中國“南洋事事掣肘”

  1661年鄭成功收復台灣後,清朝在台灣統治長達二百多年之久。台灣處於中國東南海上,是中國走向海洋的戰略要地,它對中國的國家安全更具戰略地位。但從地緣上講,台灣也是日本以琉球群島為終點的島鏈上繼續延伸的一部分,是日本在明治維新後確定的第二塊領土目標。《馬關條約》對台灣的割讓,是兩岸長期分離的原因,而日本殖民佔據台灣,更為後來侵略中國的“大東亞”戰爭奠定了關鍵的一步。戰後因各種原因,台灣沒有回歸到中國的懷抱。台灣的割讓,是中華民族永遠的恥辱及傷痛。兩岸長期的分治,使“台灣”成為美國遏制中國、日本牽制中國的“利器”。張之洞之遠見“若為敵踞,南洋永遠事事掣肘”之卓識,今天我們時時感受得到。

  日本控制吞併朝鮮為南北分裂的原因

  朝鮮半島上的朝鮮,在歷史上一直是朝貢體系下一個獨立的王國。日本早在豐臣秀吉之時代,就曾出兵公開侵略朝鮮,後在明朝的支持下得以復國。染指朝鮮的野心形成了日本明治維新後所謂的“征韓派”,朝鮮半島成為繼琉球、台灣之後第三塊領土目標。1874年日本謀取到吞併琉球的口實之後,馬上開始著手染指朝鮮。甲午戰爭就是因日本想獨霸朝鮮而爆發的。《馬關條約》迫使朝鮮完全脫離朝貢體系,完全淪入到日本軍國主義手中,此後日本一步步以改革為名,將朝鮮變成其日本附屬的殖民地。戰後由於各種勢力的鬥爭,使本應當獨立的朝鮮形成南、北韓,至今依然處於分裂的現狀。

  日本至今沒有反省甲午戰爭形成錯誤的思想

  甲午戰爭使日本人對中國的看法開始轉變,對中國由敬畏、仰視到貶低、蔑視,演變為極端民族主義思潮。這種極端民族主義思潮,演化成為新的排外狂潮,為日本繼續向中國大陸擴張提供輿論支持。戰後,日本並沒有認真反省其侵略行為給東亞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以至於日本至今依然有人將對中國及東亞的侵略,錯認為日本戰爭的目的不在於侵略中國,而是為了幫助中國復興,共同對抗西方。近十年以來,隨著日本經濟的衰落,日本舊民族主義重新復活,從小泉參拜靖國神社,到現任安倍晉三及其支持者對二戰、中國南京大屠殺、慰安婦問題的胡說八道,這些都不能不說是日本自甲午戰爭以來形成的軍國主義思想在作怪。

  美國是日本對外侵略擴張的幕後推手

  美國自“黑船事件”叩開日本的大門後,就在東亞扶植日本對外侵略擴張,以達到美國的“利益均沾”。日本侵略東亞的整個戰略,都起始被日本人稱為“外交大恩人”的美國人李仙得。日本吞併琉球時,美國在背後大加支持。1874年出兵台灣時,更是出人、出謀、出利參與日本的侵台活動。中日甲午戰爭之時,美國更是公開偏袒日本,在馬關條約簽訂過程中,協助日本達到其利益的最大化。美國或在台前或幕後,在日本對外侵略擴張中,起著巨大的助力作用。美國卵翼著日本,使其成為一個供美國驅使和利用的國家。日本侵略朝鮮、琉球和中國的領土台灣,美國莫不贊助,原因是他們企圖假手於日本來達到自己的利益。另外,美國也盡可能挑撥中日之間的惡感,以達到用亞洲人來打來說亞洲人的分治政策。

  《馬關條約》影響還在繼續

  《馬關條約》已經過去百年,但其影響還在繼續著。日本戰後沒有認真反省其侵略行為給東亞人民帶來的痛苦,反而借助美國的力量,續想著軍國主義的舊夢。美國也沒有人反思自己在近代日本尋外擴張中所扮演的推波助瀾的作用,今天依然採取縱然日本的策略。日美還針對中國“量身定做”了新的防衛指標,規定:在日美雙方在東海和南海等海域實施共同的情報收集和偵察監視活動;在日本管轄的島嶼遭遇攻擊,在自衛隊實施奪島作戰時,美軍提供協力;發生危及兩國的宇宙空間安全和網路安全事件,日美雙方將採取聯合對處的合作並實現情報共享。

  日美新的防衛指針催生了安倍政府的“日本新安保法”。此法於3月29日零時起正式實施,標誌著日本正式解禁集體自衛權,可以捍衛盟國為由向海外出兵。“日本新安保法”的實施,使美國從主動派變成日本的協力派。而在中國崛起的背景下,日本通過日美同盟關係,借美國之力強化對日本周邊區域的管控權和防禦力量,讓自衛隊跟隨美軍走向世界,直接參與規模性戰爭,以保持日本在世界的軍事影響力和國家的政治影響力,對抗中國的海洋發展戰略。故我們在反思歷史之時,一方面要提早做好各種應對準備,同時也在提醒美國政府不要再重蹈歷史的覆轍。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6年9月號,總第225期)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