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力增進人民福祉
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下,西藏經濟社會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使西藏各族人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得到有效保障,社會和諧安寧。
——現代化發展水平日益提高
西藏生產總值由1965年的3.27億元增加到2014年的920.8億元,增長281倍。1994年以來,西藏地區生產總值連續20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年均增速高達12.4%。1965年西藏地方財政收入僅為2239萬元,2014年達到164.75億元,年均增長高達14.46%,自我發展的能力不斷增強。全區工業增加值由1965年的0.09億元增加到2014年的66.16億元,增長735倍,年均增長14.4%。第二產業增加值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占比由1965年的6.7%提高到2014年的36.6%。2014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64.51億元,比1965年的0.89億元增長了409倍,以年均13.1%的速度遞增;進出口總額達22.55億美元,比1965年的0.07億美元增長了321倍,年均增長12.5%。
藏醫藥業、民族手工業、綠色食飲品和新能源等特色產業得到優先發展。目前,7個產業帶初步形成,建設農業標準化示範區20個,培育地市級以上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95家。建工、礦業、旅遊、藏藥、商貿等九大集團相繼組建。藏藥產業初具規模,全區藏藥企業18家,藏藥品種360多個。天然飲用水產量突破30萬噸,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2014年接待遊客1553萬人次,比旅遊業起步時的1980年增長4436倍,年均增長28.0%;實現旅遊總收入204億元,增長20400倍,年均增長32.8%。
以公路、鐵路、航空為主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基本形成,交通更加便利。以拉薩為中心,東連四川、雲南,西接新疆,北連青海,南通印度、尼泊爾,地市相通,縣鄉連接的公路交通網絡基本建成。2014年底,全區公路通車里程達到7.5萬公里,次高級以上路面里程達到8891公里,占12.6%。全區74個縣中65個縣通了柏油路,占88%;690個鄉鎮通公路,通達率99.7%;5408個行政村通公路,通達率99.2%。格爾木至拉薩、拉薩至日喀則鐵路相繼通車運營,拉薩至林芝鐵路開工建設。組建了西藏航空公司,區內通航機場5個,8家航空公司在藏運營,開通國內外航線48條,通航城市達33個,形成以拉薩貢嘎機場為中心,昌都邦達、林芝米林、阿里昆莎和日喀則和平機場為支線的五大民用機場網絡。
以水電為主,地熱、風能、太陽能等多能互補的新型能源體系全面建設。拉薩環網工程和輸變電工程、青藏直流聯網工程、川藏電網聯網工程建成投入運行,結束了西藏電網孤網運行的歷史;直孔電站、獅泉河電站、雪卡電站、羊八井地熱電站、拉薩火力發電等應急電源項目建成發電,區內裝機容量最大的水電項目藏木水電站發電,能源點建設加快推進。2014年全區電力裝機規模達到169.7萬千瓦,全年發電量32.2億千瓦時。組織實施了那曲尼瑪縣、雙湖縣及阿里7縣1鎮無電地區電力建設項目,累計示範推廣光伏系統3萬套,建設光伏電站90座,太陽能路燈1200多盞,總裝機容量8000千瓦。2012年底,實現行政村全部通電,基本解決無電人口用電問題。
以光纜、衛星、網絡為主的現代通訊網絡體系已逐步建立健全。現在的西藏已進入了衛星、光纜、網絡、信息新時代。全區光纜線路長度達到9.7萬公里,其中長途光纜線路為3萬多公里,累計實現74個縣、668個鄉鎮通光纜,鄉鎮通光纜率為97.8%;實現5261個行政村移動信號覆蓋。全區互聯網用戶達到217.7萬戶,普及率為70.7%,農牧區移動互聯網覆蓋率達到65%以上。
——人民幸福指數大幅提升
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更加充實富裕。2014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2016元,比1978年的565元增長38倍,年均增長10.7%;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59元,年均增長10.9%。城鎮化水平不斷提升。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時城鎮人口所占總人口比重僅為9.48%,1990年提高到11.52%,2000年為19.43%,2010年達到22.67%。隨著人民生活逐步富裕,消費結構開始多樣化,冰箱、彩電、電腦、洗衣機、摩托車、手機等消費品進入了尋常百姓家。富裕起來的農牧民蓋起了舒適寬敞的新房,有的還購買了汽車。廣播、電視、通信、互聯網等現代信息傳遞手段,與全國乃至世界同步發展,已經深入到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國家統計局、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和中央電視台聯合舉辦的“CCTV經濟生活大調查”中,拉薩市連續5年被評為中國幸福指數最高的城市。
城鄉居民居住條件得到極大改善。為改善城鄉居民居住條件,西藏從2006年起在全國率先提出全區實施農牧民安居工程,到2013年,全區累計投資278億元,完成46.03萬戶的農牧民安居工程建設,使230萬農牧民群眾住上了安全適用的房屋,農牧民人均居住面積達到30.4平方米,生活條件得到歷史性改善。自治區不斷加大對周轉房建設的投入力度,共建設周轉房66076套,總建築面積404.42萬平方米,總投資88.09億元。積極實施拉薩供暖工程,自2012年開工以來,建成燃氣主幹管網63公里、燃氣次幹管網256公里、庭院管網1200餘公里,已完成居民小區及單位供暖項目建設768個、10.7萬戶、2136萬平方米,拉薩城區基本實現供暖全覆蓋,徹底結束了祖祖輩輩靠燒牛糞取暖的歷史。
農牧民人居環境整潔美麗。大力實施水、電、路、氣、通訊、郵政、廣播電視、優美環境“八到農家”工程,基本解決農牧民的安全飲水問題。實現了村村通電話、村村通廣播電視、鄉鄉通寬帶,完成4500個行政村人居環境建設,近24萬戶農牧民用上了清潔的沼氣能源,農牧區碘鹽覆蓋率達到95%以上。2010年,自治區按照“清潔水源、清潔田園、清潔家園”的要求,開展人居環境和綜合環境整治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資44億元,實施4500個行政村村容村貌及環境整治。
貧困人口大幅減少。2006-2014年實施貧困戶、大骨節病搬遷和“興邊富民行動”,使11.63萬戶貧困群眾人均住房面積增加了20%-30%。昔日許多低矮、陰暗、人畜混雜居住的土坯房變成了安全適用的住房。扶貧開發項目的實施,使57.8萬戶、260萬人受益。新修和維修鄉村道路3223公里,水渠3371.6公里、水塘347座232.94萬立方米,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30萬畝,新建農用橋883座、12834米,溫室4583座,棚圈3.5萬套。改良天然草場、草場圍欄、人工種草28.78萬畝,貧困地區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農牧民收入明顯增加,2003年以來連續12年保持了兩位數增長。生活在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變價)的國家農村扶貧標準下的全區農村貧困人口由2010年的117萬人減少到2014年底的61萬人,累計減少貧困人口56萬人。貧困人口占全區農牧民人口比例,由2010年的49.2%下降至2014年的23.7%。2006年以來,直接、間接落實強農惠農補貼資金累計達到706.36億元,落實糧食直補資金1.89億元,落實農資綜合補貼3.58億元,落實家電、家具下鄉補貼資金3.4億元。這些補貼政策提高了農牧民群眾收入,提高了農牧民的購買能力,提升了農牧民的生活品質。
社會保障事業不斷邁上新台階。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就業率保持較高水平。2014年,西藏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5%以內,新增就業4.3萬人,提供高校畢業生公職崗位1.1萬個,各援藏省市和中央企業共提供就業崗位5335個,1500多名高校畢業生實現了區外就業,全區公益性崗位總量達3萬個,通過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26018人,2500多戶零就業家庭實現了動態消零,就業形勢穩定。近年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建立。繼續加強“五大險種”保障制度,完善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擴大最低生活保障,實施免費意外保險,建立了寺廟僧尼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制度,全區各項社會保險參保達260.6萬人次。企業退休職工基本養老金月人均水平達3338元,居全國前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至每月534元,農村低保標準提高至每年2231元,五保戶供養標準提高至每年3873元,分散供養標準提高至每年3874元,集中收養孤兒基本生活保障標準達到月人均1200元。及時發放城鄉困難群眾慰問金。2013年底,全區各類社會福利機構共有263個,公辦兒童福利院8所,民辦兒童福利院2所。72%有意願的五保對象實現集中供養,5900多名孤兒得到有效救助。
醫療衛生事業快速發展。目前,西藏已經建成了中、西、藏醫結合,以拉薩為中心、遍布城鄉的醫療衛生網。以免費醫療為基礎的農牧區醫療制度覆蓋全體農牧民,全區已建成71個縣醫院和678個鄉鎮衛生院,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逐步完善。2014年底,全區醫療衛生機構發展到1430所,每千人病床數和衛生技術人員數分別達到3.79張和4.08人,建成了覆蓋縣鄉村三級的醫療衛生網絡。城鎮職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年度最高支付限額分別提高到30萬元、20萬元。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年人均380元,政策範圍內住院費用支付比例達到75%左右。農牧民人口100%被納入到以免費醫療為基礎的醫療保障體系之中,農牧區醫療政府補助標準達到年人均420元,最高報銷補償限額達6萬元,政策範圍內報銷補償比例達到80%以上。寺廟僧尼等人群全部納入基本醫療保險範圍。取消了醫療救助起付線,率先在全國實現了醫療救助城鄉一體化和社會全覆蓋。對城鄉居民實施免費健康檢查,城鄉居民健康檔案建檔率達99%。2013年,孕產婦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分別下降到154.51/10萬人和19.97‰。人均壽命由20世紀50年代的35.5歲增加到68.17歲。全區實現了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目標。
——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教育事業日新月異,實現學有所教。全區所有縣(區)全面完成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一個涵蓋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的比較完整的現代教育體系已經形成。實現了從學前到高中階段15年免費教育,農牧區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畫全面落實,政策和資金覆蓋率均達到100%。“三包”(包吃、包住、包學習費用)政策覆蓋學前教育到高中階段所有農牧民子女和城鎮困難家庭子女,且不斷提高標準,年生均標準已提高到3000元。全面啟動實施城鎮三年、農牧區兩年學前雙語教育工程。2014年底,幼兒園在園幼兒達8萬多人,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60%。2014年底,全區擁有普通高等院校6所;中等職業學校9所,在校生1.7萬人;高級中學22所,完全中學4所,初級中學93所,十二年和九年一貫制學校各3所,小學829所。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64%,青壯年文盲率下降至0.57%以內,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6年,新增勞動力受教育年限達到12年以上。1984年,中央政府作出“在內地為西藏辦學培養人才”的重大戰略決策,現有21個省市辦有西藏班(校),已累計為西藏培養了大中專畢業生3.2萬餘人。目前西藏不僅有了自己培養的碩士、博士,而且有了一批享譽全國的專家、學者,逐步建立了近30個科研院所,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69709人,學科領域涉及歷史、經濟、人口、語言、宗教和農業、畜牧、林業、生態、生物、藏醫藥、鹽湖、地熱、太陽能等數十個門類。其中,藏學、高原生態、藏醫藥等學科研究在全國處於領先水平,產生了一批有世界影響的學術成果。
公共文化服務覆蓋城鄉,人們精神生活不斷豐富。全區已建成群眾藝術館8座、公共圖書館5座、博物館3座,建成縣綜合文化活動中心74座,鄉鎮綜合文化站692座,建成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自治區分中心、7個地市支中心、74個縣支中心、692個鄉鎮基層點、5389個村基層點,區、地、縣、鄉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初步形成。投資近13億元的“十二五”文化設施建設項目全面推進,到2015年底,西藏將基本實現“地市有公共圖書館和文化館,館藏文物豐富地區有博物館,縣縣有圖書館、文化館或綜合性文化活動中心,鄉鄉有綜合文化站,53%的縣國有藝術團有排練場”目標,公共文化設施總量將達到790個。建成1600餘個文化廣場,形成拉薩雪頓節等群眾性、常態化品牌文化活動90個。全面啟動了公共設施的免費開放工作,近5年來,全區公共文化設施共開展免費群眾文化活動4萬餘場,受益群眾達到800餘萬人次。全區專業文藝團體和縣民間藝術團年均下鄉演出近1萬場次,送書下鄉10萬餘册。
新聞出版事業迅速發展,文化產品日益豐富。西藏人民出版社、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累計出版各類圖書(教材)19052種、2.8263億册。西藏音像出版社、雪域音像電子出版社2014年出版音像電子產品115種37.96萬盤。報紙、期刊分別發展到25種、35種。全區出版發行單位發展到576家,其中區、地、縣新華書店89家,邊境口岸新華書店5家,民營發行網點482家。2014年全區共發行圖書約3395萬册,圖書銷售碼洋3.23億元。全區印刷企業38家,其中規模以上重點印刷企業1家。2014年全區印刷業總產值3.6億元。目前,全面建成5609個農家書屋、1700多個寺廟書屋,實現所有行政村有農家書屋、寺寺有寺廟書屋,有效解決了農牧民群眾和寺廟僧尼讀書難、用書難問題。
廣播影視事業得到長足發展。已累計新建、改擴建100瓦以上調頻轉播台78座,50瓦以上電視轉播發射台78座,中波廣播發射台27座,衛星地球站1座,村村通廣播電視站9371座,全區所有的1787座寺廟實現了廣播影視全覆蓋。目前,有省級廣播電台1座5個頻率,聽眾遍及世界50個國家和地區;有省級電視台1座4個頻道,其中,藏語衛視已在尼泊爾、印度、不丹等周邊國家部分落地,全台節目實現數字化,覆蓋全國人口7億多人;有地市級廣播電台6座,電視台1座。目前,全區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由1965年的12%和0%提高到現在的94.78%和95.91%,90%以上農牧戶實現了“戶戶通”。通過直播衛星接收設備,農牧民每家每戶能夠收聽收看到40至70多套數字廣播電視節目。目前,全區共有566個電影機構,其中478個農村電影放映隊全部實現數字化放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