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良性互動
http://www.CRNTT.tw   2020-08-26 08:00:46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具有豐富的內涵。
  中評社北京8月26日電/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全面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基礎上作出的戰略部署和科學決策。把這一決策部署落到實處,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良性互動。

  人民日報發表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高凌雲文章表示,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規律顯示,在發展水平到了一定階段後,都要逐步從以國際大循環為主的發展模式轉變為以內需為主的發展模式。現在中國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比較優勢早已經從改革開放初期的豐富勞動力,轉變為超大的市場規模、完整的產業體系等。隨著中國相對世界其他國家的經濟體量持續增大,外需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邊際貢獻必然會逐步下降,將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打通國內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的各個環節,是中國走向現代化強國的必然選擇。

  文章分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具有豐富的內涵。一方面,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發展國內循環和發展國際循環的著力點大致相當,一樣要保護知識產權、改善營商環境、減少准入限制,一樣要依托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完備的基礎設施等。另一方面,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可以使國內大循環的主體地位更加穩固。只有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融合,才能優化生產要素的跨國配置和擴大優質商品、服務進口,滿足國內的生產和消費需求,使國內大循環更加通暢、分量更重。

  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互動越是高效,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能力也就越強,也就越能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要形成雙循環的良性互動,需要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中國正處於由產業鏈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的階段,“卡脖子”問題在部分領域還比較嚴重。此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正在大力鼓搗全球產業鏈“回流”,這導致中國部分產業鏈“未強先轉”“未強快轉”的風險加大。只有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強化關鍵領域、關鍵技術、關鍵產品的保障能力,才能為雙循環良性互動提供強力支撐。

  文章指出,要形成雙循環的良性互動,還需要培育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任何一個國家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面臨的“卡脖子”問題都是動態變化的,不可能也沒有必要一勞永逸地解決所有問題。在優先解決關鍵領域自給自足的基礎上,同時將中國超大的市場規模、完整的產業體系、完備的基礎設施和數量龐大的高素質科研人員融合起來,依托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在需要超大投入的科技領域形成優勢。比如天眼、磁懸浮、北斗導航等,這些科技領域的超級工程需要強大的國家能力作為基礎,恰恰是中國的獨特優勢所在。創造更多重大突破,就能增強抗風險的能力,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良性互動提供堅實保障。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