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在雙循環中推動深層次改革開放
http://www.CRNTT.tw   2020-08-24 07:58:36
  中評社北京8月24日電/2020年的新冠疫情對於全球經濟衰退來說只是一個導火索。近年來全球經濟持續在衰退預期中徘徊。歐洲經濟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未曾有過全面的復甦,日本經濟也步入了技術性衰退,美國經濟在今年疫情暴發後出現了快速的經濟衰退。中國近年來在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力求提質增效,但面對外部複雜形勢,經濟下行壓力也較為顯著。

  中國網發表南開大學金融學教授、聯儲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全文章表示,在下一階段的中國經濟運行中,如何落實中央和國務院關於體制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在複雜的內外部形勢下,如何盡快形成以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中國經濟推進的當務之急。

  然而,近期一些評論將這種雙循環定義為單純的“內循環”,甚至理解為“閉關鎖國”,這是對中央政策的重大誤讀。在雙循環的戰略導向下,中國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中國巨大的潛在市場優勢,積極挖掘有效需求,以持久戰的態度來面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挑戰。

  內循環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

  文章稱,在疫情期間,全球各國的內外部需求均發生了較為顯著的下滑,投資銳減,進出口疲弱。此時最為關鍵的是通過擴大內需來提振消費,並以此拉動投資,為積極的就業目標提供保障。中國還沒有從投資型社會順利過渡到消費型社會,在這個過程中,一是需要通過經濟增長拉動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有效增長;二是需要通過財力的有效支持和改革體制機制來完善居民社會保障體系;三是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逐步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只有通過社會經濟的高效率進步方可擴大內需,將中國未來的發展置入消費型社會的發展階段。

  在通過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兩方面問題:一方面促進消費達到的短期效果是穩增長;另一方面要考慮內需的可持續性。這就同時伴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的問題,要在促進“六保”實現的過程中,助力“六穩”的有效落地。長期來看,這就要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指引下形成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實實在在進行內部的產業結構調整,同時要匹配人力資源領域的深度改革。上述發展和改革要考慮到後續“十四五”期間甚至更長時期的投資方向,以及在未來較長一段時期的就業平衡問題,這關乎中國長期經濟轉型和發展的關鍵。

  外循環是中國融入全球的橋梁和紐帶

  文章分析,世界經濟衰退已經出現,但突如其來的疫情總會過去,經濟蕭條的可能性不大,全球化的趨勢不可逆轉,我們依然要在全球化的趨勢下積極布局。外循環有助於中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中國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基礎工業生產基地,完整的產業鏈和積極的市場化基礎是中國發展的最大優勢。如果能夠在全球化的過程中積極推動外循環,以更開放的姿態進行全球布局,有助於中國科技進步快速提升,也是我們對全球產業鏈成本和效率的有益貢獻。

  目前在全球貿易壁壘抬升的同時,區域摩擦加劇,衝突不斷,甚至不排除個別區域出現軍事衝突的可能。如果能夠在外循環中深度啟動全球社會經濟交流的路徑,則有助於軟化摩擦,推動各國以柔性的態度來對待壁壘。這對全球化中教育、文化等社會領域的交流也有積極的作用。

  雙循環下的深度改革開放

  文章指出,要形成以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核心是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為指針,深度推進改革開放,營造雙循環的良好環境。同時,以積極的財政和高效的貨幣政策為支撐,促進實體經濟的有效復甦。並且通過全球產業鏈的不斷完善,以充分而有效的國際合作交流為基礎,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助力社會復甦,在社會復甦的過程中融入高水平的全球化,再次實現改革開放向深層次推進。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