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德國的影響
俄烏危機對德國的中左翼新政府來說是一個值得借鑒的事態,這也代表了德國政治的代際轉變。2月24日早上,當歐洲從克里姆林宮入侵烏克蘭的消息中醒來時,總理朔爾茨譴責“普京總統的這種無情行為”,並補充說德國與烏克蘭及其人民站在一起。 朔爾茨已經暫停了有爭議的北溪2號管道項目,雖然可能只是暫時的,但克里姆林宮今天的暴行意味著該項目實際上已經死了。朔爾茨所在的社會民主黨的領導層以前傾向於同情俄羅斯關於被北約包圍的受害者論述,但現在已經發生了劇烈的轉變。44歲的黨主席拉爾斯·克林拜爾說,烏克蘭的主權和選擇與誰結盟的自由是不容談判的。40 歲的綠黨外長安娜萊娜·貝爾博克很早就指出了克里姆林宮的威脅,並通過訪問烏克蘭前線表明了她對基輔的支持。
儘管如此,德國新近的現實主義政策將在未來幾個月內承受巨大壓力。天然氣價格飈升,股市暴跌。通貨膨脹可能會更高。而德國經濟將首當其衝地承受金融制裁和出口管制的重壓。
所有這一切都將增加公眾對歐洲和德國衝突代價的擔憂,並將成為對這個尚未經受考驗的德國政府的信念和耐力的大考。
核威懾
普京直言不諱的核威脅引人注目,表明如果西方干涉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他會動用該國的核武庫。這構成了支持“穩定-不穩定悖論”的令人擔憂的證據:戰略核層面的相互脆弱性實際上可能使衝突升級,較低級別的衝突更有可能發生核戰爭。
威懾理論家經常駁斥這種想法,認為核僵局意味著雙方將避免危機和衝突,因為擔心它們可能升級。結果應該是和平、穩定和減少軍事競爭。然而,普京的行為表明,修正主義行為者並未受到如此抑制,而是可能將其戰略核力量用作他們可以進行常規侵略的盾牌,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核威脅可能會阻止外部干預。
當然,值得注意的是,烏克蘭不是北約成員,也不是美國有條約保障的盟友。但台灣也不是。因此,那些認為核僵局將維持台海和平的人需要認真思考為什麼它沒有維持東歐的和平。事實上,中國正在發展普京在講話中提到的相同類型的核力量:不僅具有二次打擊能力,而且還具有適合進行有限打擊以強制升級的戰區核力量,這不是巧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