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因景而靈秀,景因詩而名重。一首《漁父詞》曾引發湖北黃石和浙江湖州對“西塞山”之歸屬曠日持久的論戰。時至今日,相關考據仍在進行。其實,較真背後,體現的是人們對詩人靈思妙想的感佩,對詩歌中恬靜生活的向往。詩人們留給黃石的,不僅是長久的文化記憶,也是美麗的鄉愁,是生態的意象,更是磁石般的吸引力,為城市的持續發展提供綿綿動力。
回望歷史,她曾支撐起楚地的兩度輝煌——“紅火紫煙”厚植的城市底蘊
江南處處山水如畫,好山好水不足為奇,黃石憑什麼“獨一無二”?回望黃石歷史,或許可以找到另一個答案。
作為一座工業城市,黃石歷史並不久遠。黃石市文聯副主席劉遠芳介紹,新中國成立前,這裡還只是兩個集鎮:黃石港、石灰窑。由於工廠礦山密集,1949年5月這裡和平解放後,經中共中央華中局批准,在石灰窑設立工業特區。1950年7月,經中南軍政委員會行政會議研究決定,石灰窑、黃石港合併設市,定名“黃石”,成為湖北省第一個省轄地級市。
但是,追溯黃石的礦冶文化,卻有著十分悠久的輝煌歷史。
“牙刷草,開紫花,哪裡有銅哪裡就有它。”黃石大冶銅綠山上流傳著這樣的民謠。“牙刷草”也叫銅草花,花開之時狀如牙刷。這種花在含銅量0.3%—0.5%的土壤生長最好,所以有銅礦的地方就長著這種花。銅綠山上遍地銅草花,銅草花間,銅綠山古礦冶遺址博物館躍然眼前。
走進400多平方米的展廳,俯身看去,腳下竟是一座密如蛛網的“地下迷宮”。竪井、斜井、盲井以及平巷縱橫交錯,層層叠壓,或以木樁支撐,或以隼框架護。當地文史專家吳宏堂介紹,這是距今2700多年前春秋時期的地下采礦遺址,從3500年前商代中期至西漢時期,這裡開採和冶煉銅礦歷時一千多年。
縱觀整個湖北發展史,曾有過數次領先於全國的時期。第一次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八百年,一度雄踞南方,稱霸諸侯,楚莊王甚至飲馬黃河、問鼎中原,自稱“折鈎之喙,足以為九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