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就是關於基金經理的統計(2個人管理同一只基金,分開計算)。在這些基金經理的名單中,有一個人的名字反覆出現3次,他就是景順長城基金的劉彥春。他擔任基金經理的景順長城內需增長、景順鼎益和景順長城內需增長貳號,自成立以來的回報分別達到可觀的2537.61%、2422.86%、1122.91%。類似的還有泰達宏利基金的基金經理冀楠和張勛,他們分別管理了2只“十倍基”,也同樣是績優基金中的佼佼者。
明星基金經理對一只“十倍基”的貢獻到底有多大,後面會詳細講到。有一點還是非常明確,那就是這些基金的基金經理更換頻率都不算高,很多人任職時間起碼在2年以上,可見這也是基金獲得高回報的必要條件之一。以富國天惠為例,其基金經理是2005年成立就開始擔綱的朱少醒,15年來都沒換過人。這只基金是一只“二十倍基”,年化收益可以做到22.57%,也能看出基金經理“一心一意”所帶來的成效。
第三,是風格通常比較穩定,不喜歡炒短期熱門概念。投研團隊相對穩定所帶來的結果就是,基金的整體策略和風格通常也會比較穩定。而且前期已經形成了比較明顯的風格,也積累了一定業績,因此哪怕更換了基金經理,也不太會在短時間內大刀闊斧地更改持倉,而是在原有基礎上循序漸進地調整。
另外也很少看到“十倍基”去瘋狂炒熱點、追風口。以2020年這50只基金的業績表現為例。2020年淨值翻倍的基金一共有110只,很遺憾“十倍基”都無緣這個名單。不僅如此,很少能在公募基金年度排行的榜單上看到“十倍基”的名字。再以朱少醒為例,他的投資風格比較均衡,重倉的行業和板塊都相對均勻。從單個年度的業績來看,其管理基金的收益和排名都很難稱得上最優,但投資比拼的是耐心和毅力,多年之後這位“長跑型”選手通過時間積累,在複利的作用下收獲了非常可觀的長期回報。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另一類基金,那就是近兩年市場行情催生的“二倍基”。綜觀近2年(截至2020年底)基金的業績,淨值達到2倍的超過200只,其中最高的回報達到3倍。而反觀其成立以來的整體業績,居然有不少都低於近兩年回報,占到總量的六成。這說明不少“二倍基”在2年前還處於虧損狀態,乘著行情東風或者短期熱點才扳回一城。市場總是牛熊更迭,熱點也層出不窮,這類基金能不能長期保持強勁勢頭還要打個問號,而且此前的虧損也能說明一些問題。
第四,是風控好,抗跌。鑒於“十倍基”都穿越了多輪牛熊交替的市場,抗跌能力強也是它們的重要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