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片 |
中評社北京2月18日電/“文山會海”一詞很早就已出現,描述的是作風建設最難根治的頑疾之一。根治頑疾,既要下猛藥“治標”,又要找准“病根”實現“治本”。必須削山填海,讓幹部從“文山會海”中解脫出來,騰出更多精力抓實際工作的落實。
春節假期剛過,一些地方針對整治“文山會海”有了新的行動。如,山東提出各級會議數量要減少三分之一以上,基層上報材料要壓減50%以上,文件原則上不超過3000字;安徽要求今年各級各部門會議數要同比減少10%以上,部署專項業務工作的電視電話會議、網絡視頻會議不超過90分鐘,單項業務會議領導講話不超過1個小時,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省扶貧辦今年發文均要比去年減少50%以上,省委印發的政策性文件一般不超過10頁紙;浙江杭州大力整飭“文山會海”等六大頑疾,完善文件會議嚴控機制,“全市各級各部門一律不得以開了什麼會、發了什麼文作為依據考核基層”。
為什麼多年來從上到下一直在痛批“文山會海”,而“文山會海”卻依然存在?其“病根”很複雜,一個很大的因素就是一些地方一些人總是把開會、發文當成展現擔當、作為、落實的工具。有位基層幹部說得很直白:“上級開會布置一件事,我們就得抓緊開會、發文;上面要求做好3項工作,到我們這裡可能就得部署8項才說明重視,不開會不發文,一旦出問題那就吃不了兜著走。”一語道破根由。
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裡?顯而易見,如果有些上級部門、上級領導不熱衷於通過基層開了多少會、發了多少文來考察基層幹部的工作實績,那麼“文山會海”就不會層層加碼,越到基層越是嚴重。於是,有些幹部不是主動、自覺遠離“文山會海”,而是主動、自覺擁抱,且樂在其中。一些不得不為“文山會海”疲於奔命的優秀幹部,長此以往也在“文山會海”的消磨中慢慢失去進步的意志和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