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美國2020總統選舉強打“中國議題”和“台灣牌”
http://www.CRNTT.tw   2020-10-18 00:11:34
  中評社╱題:美國2020總統選舉強打“中國議題”和“台灣牌” 作者:曾曉栩(廈門),廈門市台灣學會秘書長

  往年美國總統選舉中,“中國議題”僅是共和黨和民主黨兩黨的選舉話題之一,但今年卻成為兩黨的重要拉抬選情打擊對手的選舉工具。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和民主黨候選人拜登對“中國議題”的態度成了主要的議題之一。目前兩大黨都在搶奪“誰比較能夠對付中國”的議題主導權,甚至互相指控親中,同時圍繞“中國議題”頻頻打“台灣牌”,促使選情朝向利己方向發展。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這個大變局加速變化,中國需要明智地應對美國選舉期間針對“中國議題”對華掀起的新攻勢,避免成為共和黨和民主黨兩黨的進一步黨爭工具,避免對美關係落入“對抗陷阱”。

  2020年8月20日,美國前副總統拜登正式代表民主黨參加2020總統大選,將在11月3日大選中與特朗普對決。受新冠肺炎疫情、經濟狀態不佳以及由美警暴力執法引發的黑人抗議和種族騷亂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特朗普選情由穩贏變得艱困。目前美國多家媒體民調顯示拜登領先,尤其是在幾個關鍵搖擺州,如密西根州、威斯康辛州、賓西法尼亞州、明尼蘇達州和佛羅里達州。根據《紐約時報》報導,雖然特朗普熱情的草根支持者的小額捐款數量不小,但是特朗普在疫情期間的爭議行為導致其支持率下降,一些最富有的共和黨人推遲、轉移或減少了他們的捐款。而一開始落後的拜登的競選團隊的籌款活動,最近以創紀錄的速度充實了自己的“金庫”。聯邦文件顯示,為拜登和民主黨設立的聯合籌款委員會近幾個月來獲得了相當多筆金額超過50萬美元的捐款,籌集了大約1660萬美元①。拜登大幅削弱了特朗普的財務優勢。疫情影響之下,兩大黨都不能辦大型造勢活動,這也會影響到最後階段的選民動員。距離選舉還有一段時間,特朗普還是拜登能勝選總統,變數不小。

  一、特朗普及其競選團隊強打“中國議題”轉移執政壓力拉抬選情

  特朗普強打“中國議題”,向中國“甩鍋”,轉移國內矛盾。共和黨的競選策略明確把中國視為一切問題的“替罪羊”,把特朗普政府應對疫情不力而激化的社會矛盾引導轉化為美國民眾對中國的憤怒。

  特朗普自2017年開始執政以來,將中國樹為“戰略競爭對手”,美國對華政策持續收緊。從白宮到國務院、國防部、情報部門,美國行政部門在對華政策上基本已不存在部門分歧;2020年5月特朗普政府的《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方針》,將美中對抗定調在制度之爭與價值之爭。近來特朗普政府各主要部門負責人紛紛發表公開演講,不遺餘力進行政策宣示,6月24日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奧布萊恩(Robert O’Brien)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演說,題名為“中共的意識形態與全球野心”;7月7日美國調查局局長瑞恩(Christopher Wray)在哈德遜研究所發表“中國與中共對美國經濟與國家安全之威脅”的演講, 7月23日國務卿蓬佩奧發表被稱為新鐵幕的演講,直指要改變中國共產黨體制;7月24日,國防部長埃斯珀在《華爾街日報》上發文,稱“對抗中國,五角大樓已經準備好了”,要求盟友及合作夥伴與美國站在一起,對抗中國,捍衛自由開放的國際體系。

  特朗普團隊對“中國議題”的操作更加靈活廣泛。與以往著重炒作中國經濟模式對美經貿收支平衡、製造業回歸、民眾就業等造成的不利影響相比,在選舉期間通過散佈、造謠有關中國抗疫的不實言論,更能有效激發美民眾對中國的負面情緒,在轉嫁國內危機的同時,為政府後續出台更加激進的對華舉措造勢預熱。

  二、拜登及其競選團隊在“中國議題”上朝強硬化變化

  拜登曾經擔任過副總統和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對中國事務比較熟悉。2019年4月,拜登在宣佈參選不久後說“中國不是美國的競爭對手”,引來不少批評,隨後口風一轉,強調“美中正在競爭,對華需要強硬”。拜登在美國《外交事務》雜誌2020年4月刊發表《為什麼美國必須再次領導世界》②一文,拜登表示“中國是特殊的挑戰”,對華應更注重在恢復以往的國際戰略信譽的基礎上,強化聯合盟友和“志同道合國家”從多邊層面展開對華競爭佈局,並在氣候變化、防擴散和全球衛生安全等利益交融點尋求對華合作。

  2020年4月3日,美國有100多名前官員和學者就新冠疫情發表題為《拯救美國、中國和全世界的生命》公開信,旨在鼓勵中美採取合作措施共克疫情,但公開信中也存在著一些對中國在疫情防控領域所取得的階段性成就的負面態度和偏見,認為中國有責任“回答其對新冠肺炎反應的問題”。署名人中不乏民主黨前官員,其中包括了前國防部長赫格爾(Chuck Hagel)、前國家安全顧問蘇珊·萊斯(Susan Rice)、國務院前副國務卿伯恩斯(William Burn)、前副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前副國家安全顧問海恩斯(Avril Haines)、前國務院政策計畫處處長蘇利文(Jake Sullivan)、以及前國防部次長佛洛諾伊(Michèle Flournoy)等人都在名單上。

  而這其中在民主黨中許多擔任過要職的人物,如布林肯、蘇利文、萊斯、薩曼珊·鮑爾(Samantha Power)及前國家安全顧問唐尼倫(Tom Donilon),紛紛加入了拜登競選團隊。隨著選戰的深入,這些持對華接觸觀點前官員的態度都有所變化,如前副國務卿布林肯表示中國構成了一系列新挑戰,而其商業與經濟做法很難令美國能再持續維持對華現狀。拜登任副總統時擔任其國家安全顧問的蘇利文發表文章指責中國正在通過軍事競爭及影響力擴展塑造全球霸權。前美國駐聯合國大使鮑爾投書媒體指中國北京在香港的政策及權力擴展令人擔憂。前國家安全顧問萊斯批評特朗普裂解美國同盟、背棄美國在國際體制的領導地位,在國際場域上留下權力真空,使中國得以趁虛而入。

  由於美國政治極化現象和拜登團隊採用相對溫和的政策主張吸引中間選民的競選策略,拜登在涉華問題的設置上同特朗普適當拉開距離。拜登通過重視盟友關係和強化人權等意識形態相關議題,來展現一個不同於特朗普民粹主義的相對理性的“智者”形象。但是隨著選情競爭激烈化,拜登對華立場慢慢出現了變化。特朗普競選團隊不斷拿拜登親中立場作文章,說中國最期待拜登當選。炒作拜登“對華軟弱”,稱中國急著想讓“瞌睡蟲拜登(Sleepy Joe Biden)”③贏得總統大選。拜登方面則指責特朗普“示好中國”以作反擊,同時,拜登在言辭上也開始尖銳批評中國,在中國頒佈香港特別行政區國家安全法之後,拜登發佈聲明,禁止美國企業參與中國在當地監控及侵害人權的行為,倘若在港美人言論自由遭剝奪,會支持對華經濟制裁行動。

  三、拜登與特朗普在“中國議題”上的不同之處

  一是以“中國議題 ”批評攻擊特朗普,如抨擊特朗普應為應對疫情不力負責,而不是不負責任地“甩鍋”中國。

  二是支持自由貿易,反對關稅壁壘,反對中美經貿“脫鉤”,認為特朗普對華發動貿易戰的做法是失敗的,需要全方位調整經貿談判策略。在策略上,拜登對華強硬,更多通過對特朗普對華政策的批評來體現,而非直接將矛頭對向中國。拜登批評中國掠奪性貿易手段,但反對以可能兩敗俱傷的貿易戰因應。拜登自參選以來已多次指責特朗普“輸掉對華貿易戰”,讓美國經濟受傷更重。

  三是更重視美國的全球領導力和國際形象。拜登在大選中推動美國戰略界反思特朗普的外交策略,推動美國適當回到傳統外交的軌道中來。為降低風險,民主黨偏好求同存異的方式處理對華關係。整體外交政策不依賴軍事嚇阻,主要以透過外交手段的方式解決。

  由此可見,兩黨候選人在對待“中國議題”上並沒有本質的差異,不同之處僅在對付中國的策略上。如果拜登勝選,美對華遏制打壓的態勢不會變,但打法上會有變化,會更強調價值觀的作用,注重修復與盟友的關係,藉助盟友的力量編織新的對華“戰略包圍圈”。而共和黨方面,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中國問題專家葛來儀指出:“特朗普及其競選團隊正在利用中國問題來提高他贏得選舉的可能性,但一些政府高級官員還有其他目標。他們似乎希望鎖定與中國的戰略和制度對抗,這樣一旦拜登當選,政策也不可能改變。”④曾擔任奧巴馬白宮高級助手的麥艾文表示:“現在變得越來越清楚的是,針對中國的這一連串驚人舉措是由一夥對華鷹派人物所驅動的,他們擔心特朗普在11月選舉中落敗,正在設法捆綁下一屆總統的對華政策。”⑤無論誰勝選,美國以競爭為主的對華政策基調不會改變,應對“中國挑戰”將是下屆美國政府對華政策的重中之重。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