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張記憶模糊的手稿述說著金廈兩地人民的悲歡離合。(中評社 高易伸攝) |
從文學的角度,陳益源引證表示,金門人寫的文學自然是金門文學,當然也有過廣義上“非金門人”寫出的金門文學。但“金門現代文學何在”的答案“既在金門、也不在金門”。
陳益源解釋說,今天“台灣文學史”該不該把“金門文學”也納入?金門文學如果是“台灣文學”,是因為“台灣”指的是中華民國;而“金門文學”也不是台灣文學,因為金門隸屬於福建省而非台灣省。因此有關金門文學議題的答案就是這麼特別,若我們從文學的角度帶到認同,就會發現金門的認同問題也是相同道理。
陳益源表示,會不會有人提說金門文學在大陸呢?今天如果有很多金門人都到廈門去生活了,或許我們也可說金門文學會出現在廈門,譬如我們有金門籍旅新(新加坡)詩人寒川、或印尼作家黃東平等人,他們就是金門人。
陳益源說,如果今天“台灣”指的是中華民國,那金門文學當然是台灣文學;但如果台灣只是一省,金門文學恐怕就不能被稱為台灣文學。
對閩南文化與田野調查研究頗深的陳益源還向中評社說了一個故事。民國26年10月(1937年)日軍佔領金門、次年又佔廈門,結果使得金廈兩地在海外打拼的壯男無法把錢匯回金廈兩地,這稱之“僑匯中斷”。僑匯阻絕當地的百姓生活就很苦,人活不下去沒有什麼是不能賣的,包括孩子。1938年起廈門有大批的孩子被賣到金門,有些窮苦的廈門孩子甚至在金門被“沿街叫賣”。歷經調查,金門下埔、下堡、金寧鄉等還有很多8、90歲的“廈門囝仔”,當年都是從廈門被賣過來的,而隱藏在大批“廈門囝仔”故事的背後是一篇篇人口買賣與時代的悲劇。
陳益源指出,今年3月份他應邀至廈門海滄出席福建省閩南研究研究年會在閉幕式上致詞呼籲,應加強廈門與金門的合作研究。廈門市金門同胞聯誼會副會長許伯欽甚至提供了有關被賣到金門的廈門囝仔真實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