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文化是兩岸共同的文化基礎,但台灣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這些年有很大的變化,值得高度重視。 |
中評社╱題:蔡英文總統推進“文化台獨”的特點、影響和前景 作者:郭震遠(北京),中國海洋大學海峽兩岸關係研究所教授、所長
大量事實清楚顯示,蔡英文總統在台灣執政一年多,大力推進“文化台獨”,不僅是其施政重點之一,而且更是其推進台獨新戰略的重要環節之一。蔡英文總統充分運用公權力推進“文化台獨”,而且打著“革新”、“多元化”、“轉型正義”的旗號,以鼓吹建立“新台灣文化”的民粹方式,爭取“文化台獨”的合法化和道德制高點,實現其徹底“去中國化”的台獨目標。
蔡英文總統大力推進“文化台獨”,企圖在根本上割斷兩岸的血脈聯繫,已經並將繼續在深層次上嚴重損害兩岸關係。同時,也進一步加劇了台灣文化、社會的混亂、動盪。但可以預料,蔡通過實現“文化台獨”,推進台獨新戰略的企圖不可能得逞,兩岸之間的血脈聯繫不會被割斷,台灣文化的中華文化根基無法撼動。蔡英文總統的“文化台獨”圖謀,以及其台獨新戰略,都將以失敗告終。
蔡英文總統執政後大力推進“文化台獨”
蔡英文總統執政後,面臨諸多重大經濟、社會問題急需處理。但事實表明,大力推進“文化台獨”,從一開始就是蔡英文總統施政突出的重點。筆者設計了“蔡英文總統執政後推進文化台獨大事記”,供讀者參閱。(以下簡寫為“大事記”)。須說明的是,該“大事記”僅包括蔡及其執政團隊推進“文化台獨”的相關言行,而不包括其它領域的台獨言行,也不包括綠營民意代表、民進黨執政縣市推進“文化台獨”的舉措。
蔡英文總統執政後推進“文化台獨”大事記
1、2016年4月20日,發表“新內閣”成員名單,知名台獨人士潘文忠、鄭麗君分任教育、文化部門首長。
2、2016年5月20日,蔡發表“就職演講”。在“演講”中,蔡大肆宣揚“台灣的變革”、“改革”,實際推出了其“強化台灣獨立的主權國家地位”的執政大戰略目標和全面規劃。其中,不僅提出要變革“台灣僵化的教育制度”,而且尤為強調要“改變台灣年輕人低迷與無奈的處境”。
3、2016年5月20日,蔡“就職演講”後,舉辦“台灣之光”文藝演出。按“台獨史觀”,以文藝形式表現“台灣的開拓之路”。
4、2016年5月21日,教育部門首長宣佈,將以行政命令廢止2014年2月通過的“微調課綱”,恢復李、陳時期的“課綱”。5月31日該命令生效。
5、2016年5月23日,行政機關負責人決定,對2014年3-4月“反服貿學運”中,佔據行政負責機關的學生撤告。
6、2016年8月1日,為台灣首個“原住民日”,舉辦對原住民道歉儀式。蔡以台灣地區領導人身份向原住民“道歉”,大肆宣揚“原住民史觀”,為建立“多元化”的“台灣新文化”、“台灣新民族”張目。
7、2016年8月9日,台灣教育史上第一次,在“十二年國教課程審議會”納入22名學生代表。其中,有5人是2015年8月“反微調課綱學運”的骨幹。
8、2016年8月11日,蔡訪問“都蘭部落活動中心”,她強調將繼續為落實“歷史正義”和“轉型正義”努力。
9、2016年12月7日,蔡政府日前通過修改《全民健保法》,把陸生與外籍生、僑生綁在一起,全額自付保費。陸生一年將多繳保費六千元新台幣。
10、2016年12月11日,民進黨舉辦“新力量發聲----東南亞親子歌唱決賽”。蔡致辭表示,希望“新住民”儘快成為“多元化”的“台灣新民族”的一部分。
11、2017年3月1日,文化部門首長鄭麗君宣佈,將通過修法進一步推進“去蔣化”。她強調蔡政府力推“轉型正義”。
12、2017年3月4日到7月23日,舉辦六場關於“國家語言發展法”的“公聽會”,大肆宣揚和推動“國家語言多元化”。
13、2017年3月9日,中華文化總會下午召開第七屆第一次會員大會,選出蔡英文總統擔任會長。當天,台文化部門提出關於中正紀念堂中性化的報告,加快“去蔣化”。
14、2017年3月13日,台“故宮博物院”決定刪去孔子書畫展中“至聖先師”稱謂,著手推進“去孔化”。
15、2017年4月29日,台行政負責機構核定降格鄭成功祭典,不再舉辦鄭成功“中樞祭典”,改由台南市地方首長主祭。
16、2017年6月30日,頒佈“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其中,對歷史課按“台獨史觀”修改最明顯。將中國史併入東亞史;對台灣史則重點講述,“台灣如何成為現代國家”,以減少資料性材料為名,刪去“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以及“日本投降書”等,宣揚“台灣地位未定論”。
17、2017年7月23日,在“2017國家語言發展法之研究與規劃”公聽會上,鄭麗君聲稱,“語言多元化”的核心價值就是“文化平權”。
18、2017年8月1日,舉行“原住民族行政會議”,蔡出席並致辭。蔡強調,“為多元化族群、多元化語言、多元化文化的努力,又向前踏出了一大步”。
19、2017年9月23日,台教育部門課審會經兩輪投票,決議普通高中國文科文言文比例為35%到45%,較台灣教育研究院課程研究發展會研修小組草案下修10個百分點。
20、2017年9月23日,“中國新歌聲”上海.台北音樂節在台灣大學田徑場舉辦,因遭到一些攜帶台獨旗幟和標語的台獨學生有組織的衝擊,而被迫提前結束演出。
21、2017年9月24日,民進黨在台北圓山飯店舉行第十七屆第二次全代會,蔡英文總統以主席身分拋出憲改和兩岸新論述兩大方向。
*(該“大事記”為重慶兩岸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羅陽編寫。)
蔡英文總統大力推進“文化台獨”的特點
李登輝、阿扁執政時期,就已經開始處心積慮地推進“文化台獨”。修改歷史教科書、美化日本殖民統治、開始“去蔣化”、鼓吹“同心圓”的“台獨史觀”等等。蔡執政一年多,不僅完全繼承了李、陳推進“文化台獨”的衣缽,而且在更廣泛的範圍和更深入的層次上,大力全面推進“文化台獨”。蔡執政一年多推進“文化台獨”的一系列特點,清楚顯示,蔡推進“文化台獨”,超越了李、陳推進“文化台獨”的起步階段,已經在台灣形成了一股不可低估的“文化台獨”逆流。
1、以徹底“去中國化”為主軸,以教育、文化領域為重點,在更廣泛範圍和更深層次上,全面推進“文化台獨”, 已形成不可低估的逆流,最近發生的台獨學生衝擊“中國新歌聲”台北.上海音樂節事件,即是最好事例。
蔡執政一年多推進“文化台獨”的事實顯示,與李、陳執政時期的推進“文化台獨”比較,顯著的特點或者說顯著的進展是,涉及的範圍更廣泛,層次更深入。毫無疑問,教育文化領域繼續是蔡推進“文化台獨”的重點。蔡任命知名的台獨人士出任教育、文化部門首長,而他們則不遺餘力地在教育、文化領域大肆鼓吹和實行“文化台獨”。諸如就任伊始,立即取消“微調”的歷史課綱,回復宣揚“台獨史觀”的原課綱,並且在此後一年多當中,對歷史、語文教科書,按“台獨史觀”大肆修改,在蔡就任台灣地區領導人典禮上,盛大演出大肆宣揚“台獨史觀”和“台灣獨立主權國家地位”的文藝節目;大力支持各種宣揚“台灣主體性”的文化項目;以“轉型正義”為名,大力推進“去蔣化”等等,不一而足。
與此同時,蔡在更廣泛的範圍、更深入的層次,全面推進“文化台獨”。一年多來,蔡在民族、社會、宗教等領域都積極推進“文化台獨”,包括以“轉型正義”為名,鼓吹“原住民史觀”;結合推進“新南向政策”,宣揚“構建新台灣民族”;在加大“去蔣化”力度的同時,著手“去孫化”、“去鄭化”、“去孔化”等;以“環保減排”為名,對民間宗教“減香滅香”等等。這些,不僅推進“文化台獨”的範圍更加廣泛,而且,層次也更為深入。
蔡在各領域、各層次推進“文化台獨”的具體形式、內涵各不相同,但在深層次上,卻都貫穿著徹底“去中國化”的主軸。按“台獨史觀”修改歷史教科書,“去中國化”的表現最明顯,其它的“文化台獨”行徑,“去中國化”的表現就在各種名義和藉口的掩飾下,在不同程度上相對隱晦一些,但“去中國化”的取向和後果並不因此而有所減少,“去中國化”同樣是這些言行的主軸,並且因此而決定了這些言行的“文化台獨”基本屬性。在“轉型正義”名義下,鼓吹“原住民史觀”,進而構建“新台灣民族”,是其中典型的事例。2016年8月1日,蔡以台灣地區領導人身份,公開向台灣原住民“致歉”。這似乎只為“轉型正義”,體現“民族平權”。但實際上,在看似擡高原住民歷史地位的同時,不僅口惠而實不至,已經引發原住民民眾強烈不滿,而且明顯地把對原住民的所謂“尊重”,以構建所謂的“原住民史觀”,充實台獨人士一貫鼓吹的“台灣史觀”,與他們深惡痛絕的“中國史觀”對抗,企圖以此實現“去中國化”,而為台獨尋求合理性。其它,諸如“去蔣化”、“去孫化”、“去鄭化”、“去孔化”,以及“去文言文化”的語文教科書,甚至對民間宗教的“減香滅香”,都有著深層次的“去中國化”背景。蔡的“文化台獨”,無不是首先企圖割斷台灣各方面與中國大陸歷史的、現實的緊密聯繫,同時進而企圖通過建立各種名目的“新台灣歷史”、“新台灣民族”、“新台灣文化”,乃至於“新台灣國家”,取代並拋棄“中國歷史”、“中華民族”、“中華文化”,從而彰顯“台灣的獨立主權國家地位”,最終實現台獨。
顯然,正是通過徹底“去中國化”這一主軸,把蔡在各領域的“文化台獨”言行,聯繫成為一個整體,形成了不可低估的“文化台獨”逆流。如果說在李、陳執政時期的“文化台獨”起步階段,推進“文化台獨”還相對分散,具有一定隨機性,那麼蔡執政後,“文化台獨”逆流的形成與持續推進,則表明蔡推進“文化台獨”已出現“分進合擊”之勢,可以說已初步呈現有計畫、有步驟發展的勢頭。因而對其影響決不可低估。
2、充分運用公權力是推進“文化台獨”的政策主體,突出“台灣主體性”,強調“多元化”,以及構建“台灣新文化”是推進“文化台獨”的主要策略,共同形成推進“文化台獨”的政策和策略體系。
蔡執政一年多的事實表明,充分運用公權力是推進“文化台獨”的政策主體,突出“台灣主體性”,強調“多元化”,以及構建“台灣新文化”是推進“文化台獨”的主要策略。顯然,推進“文化台獨”的政策和策略體系已經基本形成。這是台灣島內“文化台獨”發展的重要節點。從此,“文化台獨”將進入有計畫、有步驟推進的新階段。
從2015年1月正式參選台灣地區領導人開始,在其一系列政策宣示中,蔡都把大力推進“文化台獨”作為執政重點之一。蔡執政一年多的事實也清楚表明,推進“文化台獨”確實是其執政的重點。這些事實清楚表現,蔡推進“文化台獨”的政策和策略體系已基本成形。充分運用公權力推進“文化台獨”,是蔡推進“文化台獨”的政策主體。蔡非常明確、堅定的理念是,充分運用公權力實現民進黨的台獨目標,包括推進“文化台獨”。
首先,按推進“文化台獨”的目標,做出相應人事安排。蔡完全沒有做“全民領導人”的想法,甚至以此進行欺騙也不屑為。儘管由於民進黨嚴重缺乏執政人才,蔡在某些專業性極強的部門,不得已採用了一些偏藍的人士;但在教育、文化部門,則堅決任用綠營人士。5.20就職前,蔡就首先任命知名台獨人士分任教育、文化部門首長。之後,對於兩部門下屬各相關單位,如“課綱調整委員會”等的人事安排也有相應調整。
其次,以藍綠劃線,決定資源配置。一年多以來,對於教育、文化系統各單位、人員的官方經費、專案、課題分配,完全以藍綠劃線。實際的情況不是“綠多藍少”,而是“綠通吃,藍全無”,導致偏藍的單位、人員日益難以維持。
第三,開始在教育、文化領域製造“綠色恐怖”。已經開始從多方面、以多種方式對偏藍的單位和人員進行打壓,甚至威脅。進一步加深了偏藍的媒體、團體和人員的生存危機。很明顯,充分運用公權力,強行推進“文化台獨”,就是蔡推進“文化台獨”政策的主體。此外,一年多以來,蔡在推進“文化台獨”的過程中,不斷強調“台灣的主體性”,宣揚“多元化”,以及鼓吹“建立台灣新文化”。這些雖然可以看作是蔡推進“文化台獨”的目的,但實際上更是蔡用以欺騙台灣民眾的虛幻的願景。因為蔡本人及其推進“文化台獨”團隊的成員們,肯定清楚知道,不用說在蔡的四年任期中根本不可能實現這些目標,就是民進黨“長久執政”也難以實現。所以,蔡大肆強調、宣揚、鼓吹這些,主要只是為了欺騙台灣民眾,以減少推進“文化台獨”的阻力,是推進“文化台獨”的主要策略。
顯然,蔡執政一年多以來,在大力推進“文化台獨”的過程中,其推進“文化台獨”的政策、策略體系已基本形成。與李、陳執政時期的推進“文化台獨”的起步階段比較,蔡推進“文化台獨”顯然更有計畫、有步驟,因而在一個時期內,似乎也可能有更明顯成效。這些清楚反映了,蔡作為“謹慎、務實”的“理念型台獨分子”,在實際推進“文化台獨”中的堅決和“理性”,實際是 “陰冷”。這將讓那些一直對蔡抱有不切實際幻想的人又一次失望。但願這些人不要一再對蔡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3、以“革新”和“轉型正義”為名,煽動民粹情緒,企圖佔據道德制高點,爭取並強化推進“文化台獨”的合法性,塑造推進“文化台獨”的有利環境。
蔡執政一年多以來,不僅直接大力推進“文化台獨”,而且力圖塑造推進“文化台獨”的有利環境。實際上,塑造環境也就是推進“文化台獨”的一部分重要內容。有利環境的塑造,將保證“文化台獨”更順利地推進,而“文化台獨”的順利推進,又將促使環境更加有利於“文化台獨”的推進。以街頭運動起家,自我標榜“草根性”的民進黨,一向重視並善於塑造追逐政治目標所需要的有利環境。尤其善於製造富有鼓動性的口號,煽動民粹情緒,以佔據道德制高點,爭取與強化台獨言行的合法性。2014年3-4月的“反服貿學運”、2015年8月的“反微調課綱學運”都是如此,都是通過塑造有利環境,以少數人、甚至極少人的行動,實現了民進黨追求的重大政治目標。
蔡執政一年多以來,推進“文化台獨”也正是按相似模式進行。為推進“文化台獨”,蔡提出了“革新”和“轉型正義”的口號,作為推進“文化台獨”的名義。在其2016年5.20的就職演講中,蔡大講台灣必須革新,特別著重講到台灣的“教育革新”,聲稱必須“改變台灣僵化的教育”;蔡還專門講到要“尊重先來後到的順序”,以實現對原住民的“轉型正義”。這些,無疑都是推進“文化台獨”中的“台獨教育”、“原住民史觀”的藉口。蔡以這些名義,煽動台灣社會的民粹情緒,特別是年輕人的強烈不滿和民粹情緒。蔡以台灣年輕人利益代言人、保護者自居,一再在多個場合,包括其就職演講中對台灣年輕人的狀況表示“同情”,宣稱年輕人“沒有前途的狀況”必須改變等等。而且利用公權力直接把年輕人拉入其推進“文化台獨”的行動中。明確規定在新的“課綱調整委員會”中,必須有22名學生“委員”;更荒謬的是,在大肆刪減高中語文課本中文言文所佔比重後,對於僅剩十篇的文言文,竟然要通過網路“票選”。很明顯,蔡的這些言行,就是要確保“文化台獨”得以佔據道德制高點,爭取並強化其“合法性”,從而得以塑造推進“文化台獨”的有利環境。
蔡執政一年多的事實顯示,其塑造有利於推進“文化台獨”環境的努力,可以認為初見成效。與蔡其他各項“改革”,以及台獨措施的進展比較,推進“文化台獨”遭遇的阻力相對較小。雖然,推進“文化台獨”的某些具體措施也受到反對,但反對的力度和涉及的範圍很有限。這表明,有利於推進“文化台獨”的環境初步形成。所以,基本形成的政策和策略體系與較有利的環境,將共同促成“文化台獨”較順利推進。
蔡推進“文化台獨”的影響和前景
蔡執政一年多的事實表明,推進“文化台獨”,是其“強化台灣獨立的主權國家地位”執政大戰略目標的重要內涵之一,更是其在對大陸“釋放善意”掩護下,全面實現島內“台獨化”的台獨新戰略的重要環節之一。推進“文化台獨”,企圖割斷兩岸的血脈聯繫,已經並將繼續給兩岸關係形成嚴重損害。但可以肯定,建立在深厚的中華文化基礎上的兩岸血脈聯繫,絕不是蔡的“文化台獨”可以割斷的。在大陸有力、有效的強大反制下,蔡的“文化台獨”和整個的台獨圖謀必將失敗。同時,蔡推進“文化台獨”,企圖以所謂“台灣新文化”,取代作為中華文化組成之一的傳統的台灣文化,已經並將繼續引發台灣文化、社會的混亂、動盪。但可以肯定,這一企圖絕不可能實現。所謂的“台灣新文化”必然是不倫不類的怪胎,絕不可能取代傳統的台灣文化。
1、推進“文化台獨”,徹底去中國化,已經並將繼續嚴重損害兩岸關係,但可以肯定,“文化台獨”與台灣的全面“台獨化”,都不可能實現。
一些綠營人士甚至在民進黨建黨前,就已開始建立和宣揚台獨理論,例如一些“台獨理論大師”對“台獨史觀”的建立和宣揚。民進黨成立後一直重視推進“文化台獨”,在李、陳執政時期達到第一個高潮。2016年五月蔡執政後,則進入了推進“文化台獨”的第二個高潮。如前所述,與李、陳推進“文化台獨”比較,蔡推進“文化台獨”更有計畫、有步驟,也更廣泛、更深入,顯然更具戰略性。蔡執政一年多,推進“文化台獨”已明顯成為其“強化台灣獨立的主權國家地位”執政大戰略各目標的重要內涵之一,更是其台獨新戰略的重要環節之一。
蔡執政一年多,其台獨新戰略已基本成形,即在“對大陸釋出善意”掩護下,大力推進台灣島內全面“台獨化”、徹底“去中國化”。推進“文化台獨”是該戰略中,一個突出的重要環節。這一台獨新戰略的要害是,在爭取避免或至少減輕大陸對台獨反制、打壓的前提下,在台灣島內實質推進台獨。一年多以來的事實表明,蔡所謂的“不挑釁”和“對大陸釋出善意”,實際上就是不直接在兩岸關係上製造台獨事端的同時,放手在台灣島內的經濟、文化、社會各領域大搞“去中國化”。顯然,推進“文化台獨”,就是完全符合蔡這一構思的典型舉措。“文化台獨”,既是在深層次上徹底“去中國化”,又是完全的“島內事務”,而且不直接在兩岸關係上製造事端。顯然,蔡自作聰明地認為,推進“文化台獨”,不會直接嚴重衝擊兩岸關係,因而盡可放手推進。但事實已經並將繼續顯示,推進“文化台獨”,不僅直接嚴重損害兩岸關係,而且更在深層次上嚴重損害兩岸關係。“文化台獨”的核心意涵就是徹底“去中國化”,直接對抗“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和兩岸關係政治基礎的“一個中國”原則,怎麼可能不嚴重損害兩岸關係?為說明問題,筆者可做一個假設性分析。如果2016年5.20,蔡表示接受“九二共識”和“一中原則”,兩岸關係肯定不是今天的嚴峻、複雜局面;而如果蔡現在或今後某時刻表示接受“九二共識”和“一中原則”,儘管蔡的轉變將可能改善兩岸關係,但在已大肆推進“文化台獨”、嚴重“去中國化”的局面下,可以肯定改善的效果將非常有限,改善的過程必將更加曲折複雜。蔡推進“文化台獨”對兩岸關係的嚴重損害,於此清晰可見。
蔡敢於、急於大力推進“文化台獨”的前提是:第一,認為對大陸釋出“善意”,“不挑釁大陸”,可以為其贏得推進台獨所需的時間和空間;第二,大陸反制島內“文化台獨”缺乏著力點。但事實已經並將繼續表明,這都是蔡一廂情願的幻想。大陸已經明確表示,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台獨,在兩岸綜合實力對比陸強台弱極其懸殊的態勢下,“文化台獨”完全沒有逃避大陸反制、打壓的空間和可能。當然,大陸還需要摸索最有效反制、打壓“文化台獨”的途徑和方式,但只需不長時間,就一定可以讓“文化台獨”遭到有效反制、打壓。所以可以肯定,蔡推進“文化台獨”,推進其台獨新戰略,必將遭到完全失敗。
2、企圖以建立所謂“台灣新文化”,取代作為中華文化組成之一的傳統台灣文化,已經並將繼續引發台灣社會、文化界的反彈和混亂、動盪。可以肯定,所謂的“台灣新文化”不可能建立,更不可能取代傳統台灣文化。
蔡推進“文化台獨”,策略和藉口繁多,而且具體手法多變。諸如“多元化”、“多樣性”、“轉型正義”、尊重“先來後到順序”等等,不一而足。綜合這些策略、藉口,可以清楚看到,蔡推進“文化台獨”的各種策略和藉口,實際上,最後都歸結為企圖建立所謂的“台灣新文化”,以此取代作為中華文化組成之一的傳統台灣文化,從而實現深層次上的“去中國化”。
1895年之後,日本曾對台灣殖民統治五十年,首先是殘暴的血腥鎮壓,繼而推進所謂的“皇民化”。日本殖民統治的重點之一就是企圖摧毀傳統的台灣文化,而以“皇民化”取而代之,從而實現徹底的“去中國化”。其目的、策略,以及動作與現在的“文化台獨”何其相似乃爾。但1996年筆者第一次赴台,最深的感受之一卻是,對於中華文化在台灣的保持和影響大出預料,不僅是外在形式的保持,更是在深層次的保持和影響。特別是台灣的“尊師”風氣給筆者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至今已二十餘年,印象仍然深刻、生動。這一經歷讓筆者深感,即便兩岸隔絕近五十年,但中華文化在台灣仍然具有不可動搖的主導地位。這不僅因為中華文化具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更因為中華文化自身的博大精深,以及海納百川的巨大包容性和同化力。幾千年來,大量外來文化要素都沒能改變中華文化,反而被中華文化同化、吸收而最終成為中華文化的組成之一。傳統的台灣文化實際上就是以中華文化為主體,同時又在幾百年中同化、吸收了包括原住民文化及其它外來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既是中華文化組成之一,又具有某些地域性特色。但同時必須看到,外來文化要素被中華文化同化、吸收必須具備前提。主要是,外來文化要素必須與中華文化在深層次上具有相通性、互補性,而不是排斥性、對抗性;同時,還必須經歷漫長、自然的融合過程,而不是人為的,尤其不能是強加的。日本殖民統治者的“皇民化”的失敗,就是最典型事例。不僅沒能改變傳統的台灣文化,沒能實現“去中國化”,反而激起了台灣民眾更強烈的反日、抗日情緒和行動。蔡推進“文化台獨”,在“多元化”旗號下,企圖以他們杜撰的所謂“原住民文化”,甚至“南島文化”、“日本文化”等等,以公權力強加於台灣民眾以建立所謂的“台灣新文化”。顯然,他們不是進行“文化建設”,而是推進“去中國化”的政治舉措。所以,蔡推進“文化台獨”,儘管打著“多元化”、“轉型正義”的旗號,但仍然引發了台灣社會、文化界的反彈、混亂和動盪。而且,隨著蔡推進“文化台獨”的“去中國化”政治目的日益明顯地暴露,反彈、混亂和動盪都更加激烈。近日,“刪減高中語文課本文言文篇目”,遭到比反對“修改歷史課綱”更加強烈的反對,並最終被否決,就是一個重要的信號。
可以肯定,未來三年蔡必將堅持推進其台獨新戰略,因而必將堅持推進“文化台獨”,必將繼續努力建立“台灣新文化”。但同樣可以肯定,所謂的“台灣新文化”絕不可能建立,也絕不可能以此取代作為中華文化組成之一的傳統台灣文化。如前所述,蔡那些杜撰的所謂“原住民文化”、“南島文化”、“日本文化”等等,與作為傳統台灣文化基礎的中華文化,完全不相通、不相容,而是相排斥、相對抗,而且它們的歷史底蘊、包容性和影響力等都不可能與中華文化相比擬。所以,這些外來文化要素完全不可能融入傳統的台灣文化,更不可能改變傳統台灣文化的中華文化基本屬性。可以肯定,蔡及其“文化台獨”團隊以公權力強行建立的“台灣新文化”,只能是一個沒有生命力的不倫不類的怪胎。依靠這個怪胎,蔡推進“文化台獨”、徹底去中國化的目標必將完全破滅。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7年11月號,總第23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