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特朗普政府上台後兩岸關係發展
http://www.CRNTT.tw   2017-06-23 00:25:53
特朗普下令美國退出TPP
  中評社╱題:特朗普政府上台後兩岸關係發展 作者:柳金財(台灣),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前言

  自美國特朗普新政府上台後,許多跡象顯示美國的中國政策路線似乎正發生變化,美新政府中存在不少非友中的政策智囊幕僚,特朗普總統甚至一度試圖用一中政策、台灣問題及貿易保護主義,與中國周旋獲取以“美國優先”、“美國第一”的國家利益。特朗普的兩岸政策充滿籌碼交易而非價值本位之思維,頗具有將“一中政策”、“台灣問題”籌碼化的工具主義特徵。然而,正當中美關係即將急轉直下後,雙方關係因首度開啟習特會談又儘速回溫,頗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然而,這是否意味著中美關係已經走向所謂“新型大國關係”呢?台灣問題是否在中美關係上已經平緩了呢?英川(蔡英文、特朗普)電話通話是台美斷交後歷史性對話,台灣不少人喜出望外?習特會晤雙方氣氛良好,不少人以為在新型大國關係的框架下通過美國處理台灣問題,已無懸念。這些觀點恐怕都過於樂觀,中美關係或許能跳脫“修昔底德陷阱”,但雙邊關係陷入週期性波動,既競爭又合作恐難以避免。這主要是因中美關係存在結構性根本矛盾,緩和與緊張時而交替,短暫緩和未必長久持續。中美關係呈現的是“鬥而不破”的競合關係,此為中美兩大國基於其國家利益之理性選擇結果。

  特朗普新政府的保護主義、孤立主義思維,明言美國國家利益優先,經濟利益與貿易利得為美國家利益“重中之重”,甚至比維護友邦安全與互信承諾更受關注。從特朗普正式就任總統之前的英川(蔡英文、特朗普)對話,到就任後與習特會晤,美國政府操作兩岸關係以獲取其國家利益,台灣是否可能成為“親美抗中”政治棋子及馬前卒?抑或是台灣當局所疑慮:“特朗普會不會出賣台灣”呢?顯然這些疑慮也正凸顯美台關係的高度不確定性,論者以為這需要和平穩定的兩岸關係加以平衡。

  英川對話與習特會晤之內涵與意義

  一、英川對話內涵與意義

  2016年12月2日台灣領導人蔡英文與美總統當選人特朗普首次對話,可謂是刷新台美斷交以來雙方關係新紀錄,說是“歷史性時刻與對話”也不為過。樂觀者以為這將強化美國對台六項保證,據此強化軍購提升自身國防力量以拉美抗中。保留者卻認為這已明顯違反美國“一個中國”政策,台灣在美中日戰略互動關係中,仍無法跳脫棋子的角色。

  特朗普與蔡英文間通話固然是歷史性的,但破壞美國長期持守“一中政策”,尤其是特朗普稱呼蔡英文為“台灣總統”,可能為獨派聯盟所運用認為是為“台灣正名”,過度擴張解釋美台價值同盟關係,造成民眾誤解美支持台追求政治上自主性及正常國家運動。大陸外交部長王毅曾批評英川電話,指出這是台灣搞的“小動作”;並堅稱這不會改變美國多年來堅持的“一個中國”政策,也“根本不可能改變國際社會已經形成的一個中國格局”。王毅直接批判台灣,並沒有重炮抨擊美國干涉內政及違反一中政策。

  英川通話固然可解讀為台美關係沒有原來想像的悲觀,但不宜過度擴張解釋為美台已建構“民主價值”,甚至是準軍事同盟關係,以免造成台灣民眾誤解美國新政府將支持台灣追求政治自主性與獨立性。值得關注的是,蔡英文與特朗普的通話打破兩岸現狀維持,加深大陸當局對蔡的不信任,也給大陸報復台灣的正當性,聖多美普林西比與台斷交已初見跡象。可以說,英川通話毀壞蔡英文就職演說的“可預測性”承諾,可能導致大陸內部鷹派力量強化,及削弱鴿派聲音。

  二、習特會晤內涵與意義

  2017年4月6-7日大陸國家主席與美國總統特朗普舉行中美元首首次會晤,雙方高度評價中美關係的歷史性進展。特朗普接受訪中邀請,兩國新建四個高級別對話合作機制。習近平表示“合作是中美兩國唯一正確的選擇”,雙方對未來發展達成重要共識,願意在相互尊重和互利互惠基礎上,拓展貿易投資、外交安全、執法網絡、人文交流等廣泛領域合作;妥善處理敏感問題,並以建設性方式管控分歧,加強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的溝通與協調。特朗普則表達讚賞習近平國家主席領導中國取得出色的發展成就,第一次見面就談得很好、建立起良好友誼。

  台灣當局在習特會之前一直擔心,特朗普的商人性格是否將台灣視為棋子進行交易,中美元首首度會晤沒有具體討論台灣議題,也無發表共同聲明,僅外長王毅提到會談時中方談及一中政策。 然而即便兩國元首沒有對台灣問題進行更多討論,事實上各國與大陸建立外交關係的基礎皆是立基於一中政策。習特會晤之前,兩國元首既已通過電話就一中政策達成基本共識,因此似乎沒有必要在會晤時還需針對台灣問題再給予重新確立。

  大陸當局認為台灣問題涉及國家核心利益,先前美國已經回應遵循一中政策,若明顯在此次會晤中將貿易逆差、北韓非核化、敘利亞問題與台灣問題掛鉤,恐被視為將台灣問題籌碼化,以上述領域的退讓與美國進行合作,換取美國回到一中政策。習特會議中避免觸及台灣問題,也可防範外界解讀先前美國在台灣議題的退讓,是為換取大陸在諸多國際議題的合作。台灣問題不在習特對話中,應屬雙方默契。從英川對話到習特會晤,“美國因素”牽動兩岸互動的敏感政治神經,特朗普在一中政策的反覆急轉直下,恰說明台灣當局過度依賴美國的政策,反而是作繭自縛限制自身政策的彈性,同時給予美國予取予求之機會。

  特朗普執政後台灣面臨困境

  中美欲要建立新型大國關係並非易事,之前歐巴馬前總統對所謂“新型大國關係”採取不置可否態度,但特朗普的政治思維與行為頗具民粹主義及工具主義特性,其認知圖像、人格特質、領導風格及決策行為不同於傳統政治人物。儘管兩大國勢必在許多國際與區域領域進行合作,處理爭議及敏感問題,大陸當局試圖透過美國處理台灣問題這是一條最短途徑。而台灣當局則是希望透過連結美國對抗大陸對台政策壓力,“美國作為”成為解決兩岸問題的關鍵因素,其週期性、間歇式、選擇性的政策措施則牽動兩岸互動。

   一、“親美抗中”導致等距外交失衡

  美國新政府未來東亞區域安全戰略,縱使無亞太戰略再平衡之名,卻有深化之實的“戰略轉進”已經浮現。儘管特朗普宣稱不會延續亞太戰略再平衡政策,但美國強化東亞區域國家加重對自身防衛責任的立場,並未改變,甚至要求更多。台灣的機會或可藉此軍購質量更佳防衛性武器,與美國在軍事上形成某種意義或程度的結盟與合作關係。這可能促使台灣當局形成更為強硬的“拒中”態度,更不願意接受“九二共識”及認同其核心意涵。

  中美兩國在習特會晤前 ,已再度確認重新回到一中框架,這表明雙方有意朝合作方向邁進。大陸當局一向視一個中國政策及台灣問題為核心國家利益,但在習特會中並未再三強調,習特會晤前美國官員已重複強調新政府將遵循基於三項公報及“台灣關係法”的一中政策。特朗普從當選前對大陸的質疑到後來表態堅持回到一中,可以說是大陸當局對美政策取得重大成效,避免美國因素繼續擾動兩岸關係發展,顯然台灣當局“聯美制中”策略難以奏效。

  儘管中美在實質問題上仍有分歧,例如北韓非核化、中美貿易逆差、南海及台灣議題爭議,皆有待雙方平等協商。中美雙方既競爭又合作,將維持競合及鬥而不破的互動關係。就此而論,台灣當局“聯美抗中”策略效果有其局限性,美國難以為單一台灣問題而與大陸交惡,美國需要在許多國際議題上尋求大陸的理解、支持與合作,以遂行其全球治理之目的。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