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6月16日電/“信任”可以減少社會運作的成本,也可以簡化人與人的合作關係。“信任”建立不易,卻可頃刻瓦解且難以再立。“信任”本身就是一項社會資本,如果人民失去對政府的信任,政府會逐漸喪失其引領社會的正當性,這個社會絕對是處於不安的情境。
中國時報今天社論指出,相較以往,這次新政府的籌備期有長達4個月之久。但是,上任1個月的表現,卻讓外界感覺到,這個一黨獨大、完全執政的新政府是一輛毫無章法、匆匆上路的拼裝車。蔡英文新政府已經面臨到的,不是來自於在野黨政治權力的挑戰,而是最根本的信任危機。這些信任危機有的來自於結構性的矛盾,致使想法與作為表里不一;也有的來自於多數權力的傲慢,偏離社會公義;還有的來自於草率地恣意妄為,致使荒腔走板。
新政府的信任危機出現在多方面。有兩岸間、朝野政黨間、立法行政間;在史觀認同、國家認同方面的信任危機,不但未見紓緩,反而更形深化;其對外經貿安全戰略能否確保台灣利益也出現信任危機。
或許在縣市首長層級,民進黨首長可以得到民眾的普遍支持,但是治國與治市畢竟是兩回事。地方首長可以用與人民博感情方式來掩蓋施政的不力,也可以將過失責任推給“中央”,但是“中央”卻必須面對優勝劣敗的國際權力競逐事實,外在競爭者不會雪中送炭,也不會錦上添花。完全執政的政府做不好,對內無責可推,對外沒人理會。
國家的治理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為涉外整體戰略能力,一為對內治理能力。新政府一上任就確定了幾個台灣的戰略方向。在文化教育上,採用“原民史觀”,廢除課綱微調,疏離中華文化,行“去中國”路線。林全院長甚而說出“慰安婦一些是自願”的談話,靠近日本的“皇民史觀”。
在對外經貿上,主張要“告別以往過於依賴單一市場的現象”,希望透過“新南向政策”的推動,形成“弱兩岸經貿”的事實。在對外安全上,希望能加入日本安倍晉三所倡導的“價值同盟”,凸顯台灣“抗中”的角色。
這種“文化去中、經貿弱中、安全抗中”的戰略選擇,所衝擊到的已經不只是中共的決策階層,更包括了大陸民間輿論對民進黨政府推動兩岸關係的信任,這種危機比什麼都可怕,也會使得國台辦未來在面對民進黨政府時更為戒慎恐懼,不敢輕率讓步。
在內部治理方面,新政府上任才1個月就考慮重啟“核一”運轉。蔡英文更明白地對外表示,“不會讓人民,只能在‘缺電’和‘核電’之間二選一”。這等於公開承認民進黨“廢核家園”理想最終可能向現實低頭。蔡英文選前曾承諾不會刪除7天勞工假期,但是民進黨一執政就準備砍假,勞工團體因此到行政院抗議。在核能與勞工議題上,存在的已經不僅是民進黨行政與立法團隊間的信任危機,更是綠營選民對民進黨的信任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