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瑞華。(中評社 黃文傑攝) |
中評社新竹4月8日電(記者 黃文傑)針對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即將到期,一旦中斷究竟對台灣經濟造成怎樣衝擊?新竹清華大學經濟系教授劉瑞華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如果到期沒有續簽,兩岸貨品進出口是會受到影響,但是更憂心的是社會觀感,兩岸互信基礎已經很不穩,加上這次病毒疫情,台灣可能會築起自我保護的圍籬。
他說,過去陸客來不來台灣,主導權在大陸,未來台灣可能形成內部壓力,進而影響政策。如果觀光餐飲還是需要包括陸客等各國觀光客,政策上要想辦法怎樣化解,絕對不是光靠“大撒幣”的大量補貼,就能來度過難關,這樣也不利於正常的經濟發展。
劉瑞華,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經濟學博士,1990年起在新竹清華大學經濟系教書,曾任該校經濟系主任,專長在經濟史, 制度經濟學,曾經擔任中國時報《開卷》書評小組成員,寫過報紙專欄、書評與書籍導讀,也曾兼任清華大學藝術中心主任。
中評社問,ECFA即將到期,如果兩岸無法簽定ECFA,對台灣經濟會有怎麼影響?
劉瑞華表示,兩岸的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協議都沒有簽署,基本上,要推翻雙方原本的架構,看起來也沒有這個必要,真正差別在於雙方的做法。
他解釋,對於台灣來說,台灣賣東西到大陸,比大陸賣東西到台灣來得多,也就是台灣出超大陸,台灣不太可能為了要保護台灣自己的產業,去限制或干預進口大陸的東西。反倒是台灣賣到大陸的東西,大陸有可能減少進口台灣的東西,看產品的性質,台灣經濟受到衝擊面是在這裡,實際受影響程度要進一步觀察。
劉瑞華認為,比較憂心也比較嚴重的是社會的觀感,原本兩岸關係不是這麼好的基礎下,再加上一個病毒疫情,自然會築起自我保護的圍牆。好比說,過去大陸觀光客減少來台,主動權在大陸,由大陸來決定“准或不准”,疫情之後,可能要擔心,會不會台灣內部瀰漫一股氣氛,只要來自大陸的觀光客都不歡迎。
他認為,過去民進黨操作這樣的政治議題,確實幫助順利連任成功,現在已經取得執政。如果希望台灣的經濟發展,是在兩岸合作基礎下正常發展,就要思考怎樣處理這樣的社會觀感,特別是在疫情告一段落。
劉瑞華分析,ECFA架構下的兩岸經濟交流,如果只是貨物,還不見得感受這麼深,但是觀光客的部分,感受就很清楚。這段時間,幾乎是沒有陸客,等到疫情告一段落,陸客恢復來台,在政府要怎樣面對社會的氛圍,特別是相當比例仰賴包括陸客在內的各國觀光客的觀光餐飲業,這些產業必須要這些客人,政府在政策上要想辦法怎樣化解,這不是靠大撒幣、大量補貼就可以克服,
被問到,或許有些人會認為,既然沒有陸客的日子都走過來,為何還要靠陸客過活?政府繼續撒錢就好?
劉瑞華表示,觀光餐飲業,如果有更多的錢可以賺,當然要努力去賺,賺錢是不分顏色的,叫業者不要去賺某個地區的觀光客,用特別補貼來獎勵,其實相當不利於經濟發展。用補貼渡過難關會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其實政府的補貼應該用在改善觀光內容與品質,投入更多的觀光建設,讓觀光資源變得更好,自然不管是日韓、歐美、東南亞甚至大陸旅客都可以吸引來台灣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