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理性應對新冠肺炎對中國經濟的衝擊
http://www.CRNTT.tw   2020-02-09 08:47:35
面對周期性波動和下行壓力之下的經濟現狀,當下中國應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及時制定並採取一籃子宏觀經濟政策調節工具,熨平經濟周期,穩定國民經濟發展。
  中評社北京2月9日電/無須諱言,對中國宏觀經濟而言,新型冠狀病毒的爆發特別是世衛組織的決定是典型的負向外生衝擊,短期內會重創國民經濟活動,但相信,隨著疫情得到控制,經濟活動會出現反彈,回歸正常運行軌道。

  東方網發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文章認為,面對周期性波動和下行壓力之下的經濟現狀,當下中國應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及時制定並採取一籃子宏觀經濟政策調節工具,熨平經濟周期,穩定國民經濟發展。

  SARS對當年全年GDP增速影響有限

  文章分析,基於當前的病例和疫情持續情況來看,新型冠狀病毒所引發的肺炎比2003年非典的致死率低,但潛伏期長、傳播性強,好在各地醫療資源正在向疫區集中,多數感染者在得到及時救治後症狀平穩,危重病例和死亡病例多為老年人或有基礎疾病的感染者。而至於這場疫情將持續多久,則主要取決於醫療資源配備速度是否能超過病毒傳播速度、針對性的治療方案何時出台以及病毒是否有變異可能等,據有關專家估計,此次疫情大概率將持續一定時間。

  但是,市場大可不必對此產生過度擔憂情緒,短期的非理性行為引發的“羊群效應”只會使經濟雪上加霜,基於經濟基本面的理性預期和資源合理配置才是當前市場所亟需的。回顧2003年非典時期,不少經濟學家擔憂病毒肆虐將會引發又一次亞洲金融危機,但實際上疫情從2002年11月首次被發現到次年7月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全球非典患者人數和疑似病例人數不再增加共持續8個月,對中國GDP的影響也主要集中在2003年第二季度,對當年全年GDP增速影響有限。

  具體來看,SARS導致2003年二季度GDP增速出現階段性下滑,從11.1%下降至10.1%,其中以交通運輸、休閑服務等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受到的衝擊較第二產業和農林漁牧業更大,如鐵路、公路和民航客運量連續三個季度累計同比增長為負,酒店、旅遊和人工景點等行業下跌行情明顯。此外,消費受到的衝擊也較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自當年1月份開始下滑,從10%下降至5月份的4.3%低值。但以上影響均沒有持續太久,隨著疫情結束,各項指標也均得到恢復。

  調節總需求管理,避免經濟出現進一步下行危機

  文章表示,參考非典給經濟帶來的影響,除了疫情防治本身耗費的巨大經濟成本,最重要的是限制人口流動帶來的直接或間接影響。一是居民部門消費需求減少,二是企業部門生產和投資的減少,三是國外部門進出口貿易降低,四是通貨膨脹率、失業率等重要國民經濟指標惡化。

  為遏制疫情擴散,各地紛紛實行交通管制,並勸告市民宅在家中歡度春節,旅遊景區、酒店餐飲、零售娛樂等本該火爆的行業也相繼宣布暫停營業,被動的需求減少使大多數服務行業開門紅的願景泡湯。此外,為配合防控疫情,多地宣布延遲企業復工時間,這必然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和投資活動,嚴重的話會使企業陷入產能非正常運轉、訂單違約、盈利不及預期等經營風險。若疫情進一步擴大,國外部門的出口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也將受到影響,處於本國居民安全考慮,外商或將選擇進口限制策略或推遲來華投資,這對當下正積極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的中國來說無疑造成不小的影響。

  這些影響反映在重要國民經濟指標上,將造成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短期升高,國內生產總值增速階段性降低等,為對衝危機,此時國家必然通過放鬆貨幣和信貸政策、加大財政支出等方式來調節總需求管理,避免經濟出現進一步下行危機。但同時還要把握好穩定總需求和釋放風險之間的平衡關係,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合理引導的同時讓市場自身發揮重要的修復作用。

  實際上,任何危機對一國經濟的衝擊,表面上是在挑戰短期需求,其實是在考驗著國家的經濟結構是否合理。自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正式部署推進結構性改革以來,政府對經濟中的結構性問題已經做了很多大刀闊斧的改革,比如淘汰落後產能,推動先進製造業、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優化要素投入結構,從先前的要素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培育新的增長動能,不再單純依賴傳統“三駕馬車”,而是通過改革、轉型和創新來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因此,即便是相比於2003年中國沒有了人口紅利,沒有了強大的外需拉動,沒有了政府部門低杠杆的環境,我們依然要對當前的經濟結構有信心,相信憑借政府強有力的治理水平和充足的政策空間,我們可以平穩度過這一輪的疫情危機。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