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評鏡頭:竹塹船首石見證清朝墾台史
http://www.CRNTT.tw   2017-03-13 00:40:30
迎曦門城樓下段稱為城座,以條形花崗石石塊疊砌而成,城門洞為圓拱形,是城市的出入口。(中評社 黃文傑攝)
  中評社新竹3月13日電(記者 黃文傑)新竹古名竹塹,是台灣北部第一座石磚城,曾經是北台灣大甲溪以北的政治經濟中心,昔日四座城門,現在只剩下東門迎曦門,還有護城河景觀,當年在整修時,還發現“船首石”,石塊呈四十五度斜切的方式砌疊,在水道的中央,將水的衝擊力化解。

  根據新竹市政府文化局資料指出,1733年,淡水同知徐治民以莿竹圜植為城,1826年,竹塹士紳鄭用錫等人,奏請改建竹塹城獲准,重新堪定地基,於1827年興工,築造周圍為八百六十丈,高度一丈五尺、深度一丈六尺的磚石造城牆,並建立四座城樓。

  東門為迎曦門、西門為挹爽門、南門為歌薰門、北門為拱辰門,日據之後因為實施都市街道改正,於1902年拆掉城牆與城樓,只存東門迎曦門。

  迎曦門城樓下段稱為城座,以條形花崗石石塊疊砌而成,城門洞為圓拱形,是城市的出入口;上層城樓原為木構造建築,現已改為混泥土造,城樓結構共二十四根立柱,屋頂部分為歇山重簷式構造,屋脊的起翹短而有力,以顯示威武的氣氛。

  城門前豎有石碑一座,為竹塹築成歷史的紀錄,城門前的廣場又稱“新竹之心”,為一個結合傳統與現代科技的市民廣場,是新竹文化的象徵地標。 
 
  新竹市東門城廣場美化工程施工過程中,於1999年4月10日下午三時,意外發現護城河地下構造物。清代橋墩中間段之橋墩兩端,雖然被部分混凝土覆蓋,仍隱約可見一縱一橫的砌疊法,石塊呈四十五度斜切的方式砌疊,會合如同雙尖形船首狀,是目前台灣僅見的依傳統工法建構的石材橋墩。 

  這種橋墩唐代稱為“分水金剛雁翅”,顧名思義是採用尖狀橋墩分殺水勢,防止沖擊。“犬牙相錯”的砌法,格外堅固,兩側雙尖的橋墩,有如浮橋撐持橋樑,如雁翅展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