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4日舉行全代會,討論“中國國民黨政策綱領案”,其中最重要部分是兩岸關係,新政綱宣示兩岸“分治不分裂”,並承諾“積極探討以和平協議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的可能性,扮演推動兩岸和平制度化角色,確保台灣人民福祉。”國民黨已成為少數在野黨,卻展現比馬英九總統更宏大的企圖心,決帶領台灣創造兩岸“制度化和平”。新政綱很大膽,也挑戰了國民黨內及台灣社會最敏感的神經。
馬英九總統執政時期的“一中各表”,曾在2008年為兩岸關係開啟大交流、大發展,做出歷史性的貢獻,卻無法創造兩岸和平發展的確定結構,使得國民黨的政策作為經常被汙名化,而在論述上失去了話語權,致使失去了政權。此次兩岸新政綱的提出,呈現國民黨對目前兩岸現狀性質的認知,以及明確提出要為兩岸創造確定性和平關係的路徑,是國民黨近十餘年來最重要的一次提升。
相對於以往,新政綱有幾項重要改變與意義:第一、認知兩岸目前仍然處於敵對狀態。台灣民眾普遍有一種錯覺,誤以為兩岸目前是和平狀態。但實際的情形卻是:國共內戰從1949年起轉為兩岸內戰,雖然台北政府已經在1991年宣布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等於單方面宣布結束兩岸敵對狀態,但是由於敵對狀態結束必須由相關方均同意才可以,因此從法理上來說,兩岸目前的現狀是敵對,而非和平狀態。
由於在文化、語言上的相近,經濟上的需要,使得兩岸人員經貿交流頻繁,但是因為目前仍然處於敵對,使北京迄今不願放棄武力威脅,也不可能在有主權意涵的國際政府間組織上讓步。在認識到兩岸目前仍處於敵對狀態後,我們第一個要思考的問題就是,如果兩岸之間敵意不止,敵對狀態不能結束,對台灣有利還是不利?
第二、要“積極探討以和平協議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的可能性,扮演推動兩岸和平制度化角色,確保台灣人民福祉。”這一部分是和平的“方法論”,主張未來兩岸應該透過和平協議的簽署來結束敵對狀態。和平協議又是兩岸和平制度化的基礎,只有兩岸和平能夠制度化,台灣民眾的福祉才能得到保障。這一段話也明確地回答了上述的核心問題,即國民黨新的政綱認為,兩岸長期敵對狀態完全不利於台灣未來的發展,與其消極拖延,不如積極為兩岸和平創造條件。
或許有人會說,國民黨又不是執政黨,現在提什麼和平協議。這種說法是膚淺且缺乏承擔的。政綱固然是政黨的政策綱領,更是一個願景。做為在野黨的國民黨,目前雖然沒有法定權力與大陸政府簽署和平協議,但是未來可以與北京智庫、官方就和平協議的內容充分探討,其結果可供政府參考,或作為未來的競選政見,及執政後施政之依據,這是一個負責任政黨的必要作為。
民進黨在野期間,全面反對兩岸進行政治對話,也不同意兩岸就和平協議事進行協商。其動機非常清楚,維持兩岸敵意有便於將大陸塑造為一個打壓台灣的惡意政權,有助於兩岸認同分歧的固化或擴大,有利於其台獨分離之路。馬英九總統政府8年執政期間沒有嘗試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等於是間接放任兩岸敵意的滋長,是其兩岸政策最大的敗筆。國民黨兩岸新政綱的提出,正可凸顯與民進黨兩岸主張的明顯不同,一個願意創造和平,一個沉迷於敵對狀態,這當然有助於與民進黨做區隔,有利於其未來的政黨競爭。
第三、和平協議不是統一協議,而是深化“九二共識”。洪秀柱去年參選總統時即主張“深化九二共識”,因為“九二共識”只是1992年兩岸兩會書信往返所陳述的基本諒解,日後成為兩岸事務性互動的基本互信,但沒有處理到“兩岸是什麼關係”的核心問題。洪秀柱主張的兩岸“分治不分裂”,坦率地說,相較馬英九總統主張的兩岸“主權互不承認、治權互不否認”更積極,也更照顧中華民國政府的利益。
兩岸新政綱是否通過,對國民黨未來在台灣及兩岸所能扮演角色意義重大。國民黨目前在野,如果還是拘泥於已不再有功能的舊有兩岸主張,注定會在台灣繼續失去話語權,在兩岸上也不再具有引導性的功能。在大敗之後,能夠勇於提出前瞻性的兩岸新政綱,不僅重要,更是必須。國民黨全代會能否順利通過新政綱,將是國民黨的考驗,如果通過,更是台灣社會與大陸“21世紀中國夢”的大考驗。
來源:中國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