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十九大引領兩岸關係進入新時代
http://www.CRNTT.tw   2018-02-11 00:17:32
十九大引領兩岸關係進入新時代
  中評社╱題:十九大引領兩岸關係進入新時代 作者:周建閩(香港),中評智庫基金會執行董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創中心專家委員

  作者指出,十九大規劃部署了中國大陸未來三十年的發展方向和道路,展示了中國現代化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景,台灣問題的最終解決,也必將在這個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得以實現。台獨之路已經徹底封閉,台灣唯一明智的選擇在於參與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求取兩岸認同“最大公約數”,以此為基準,畫出“最大的同心圓”,共議統一,共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新中國。

  一、前言

  不久前召開的中共十九大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也令兩岸各界人士高度關注。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宣示了中國在兩個一百年内要達成的目標,明確提出新的分步走的方略:在2020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至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50年達到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在報告中把“完成祖國統一”列入中共的三大歷史任務,凸顯了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中,“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成爲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個基本方略的定位,明確了實現國家統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位置,預示了兩岸統一的最終進程,清楚地揭示了未來30年内實現國家統一的必然結局。十九大不僅成爲兩岸關係的歷史轉折點,更為未來的兩岸關係和對台工作規劃了正確方向和道路,指引兩岸關係進入一個新時代。

  二、繼續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大政方針

  任何大政方針的制定,都是建基於正確的戰略判斷之上的。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對當前的國內外形勢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戰略判斷:

  1、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

  2、當前,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戰也十分嚴峻。

  這兩個重要戰略判斷,消除了一段時間以來,由於國際大環境紛紜複雜的變化,而產生的種種假象和誤判,可謂披沙揀金,把握了客觀事物發展的本質特徵。這兩個重要的戰略判斷,不但是今後大陸各項工作規劃部署的基礎,也是十九大提出的對我方針政策的基礎。正是基於這樣的戰略判斷,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繼續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這就清楚表示,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不但過去是、現在依然是大陸對台政策的主旋律。一段時間以來海内外各種各樣“武統”的聲浪,就此煙消雲散。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大政方針,是改革開放以來大陸對台政策的基石。她提出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其時代背景是經濟全球化導致世界進入自由貿易大發展的時代,西方發達國家開始向發展中國家進行第二次大規模的產業轉移。剛從文革時期封閉、僵化體制中蘇醒過來的中國領導人敏銳地把握了全球化到來和西方產業轉移的時機,鄧小平在作出“新的世界大戰不會爆發”、“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流”等重要戰略判斷後,果斷地在全國範圍推行對外開放、對內改革的全新政策,向世界敞開胸懷。在中國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的思想中,能否抓住機遇,實現中國的現代化,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論述。鄧小平認爲,中國能否抓住歷史機遇,不僅關係到國家發展的快慢,而且關係到社會主義事業的前途和命運①。要抓住經濟全球化潮流,抓住國際產業分工轉移的機遇,首先必須有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而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正是這個良好國際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秉持這個基本思路,中國大陸確立了長達三十餘年、延續至今的對台大政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這個大政方針的提出和推行,催化了兩岸關係的快速變化發展,是整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奠基石,確保了兩岸關係數十年來的和平穩定與發展。

  在這種國際大環境與大陸“和平統一”政策的感召下,台灣當局順應島內民意及輿論,於1987年11月開放探親交流,使兩岸關係打破過往幾十年的冰封狀態,進入到兩岸人民直接交流和雙方經濟社會大规模交流交往的階段。從間接三通到直接三通,從單向往來到雙向往來,兩岸交流交往之門一旦開啓,便再也無法關閉。三十年來,儘管兩岸之間的政治問題始終未能解決,兩岸的和平協議至今未能正式展開討論,各種意識形態摩擦不斷,甚至涉及到主權之爭的統獨鬥爭十分激烈,但兩岸之間的交流交往始終不曾中斷。究其原因,就在於開放交流給兩岸社會、兩岸民衆帶來巨大利益和福祉。三十年來,兩岸人員往來從幾近於零起步,到現在纍計達1.23億人次,十分頻密;大陸遊客和團體成爲台灣第一大遊客來源,而數以萬計的台灣青年和學生來大陸交流、實習,尋找發展機會,在大陸營商設厰的台商及家屬更達百萬之眾。兩岸經貿從無到有,三十年來總額高達數萬億美元,大陸成爲台灣第一大貿易夥伴和最大的順差來源;台灣則是大陸第七大貿易夥伴,台灣從兩岸經貿往來中獲得貿易順差纍計達上萬億美元,有力地支撐了台灣的經濟發展。

  而中國大陸由於緊緊抓住和平與發展這個時代主題,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維護了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使國家在過去的30多年中順利實現高速發展,面貌煥然一新。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的貿易國及工業製造國。中國的GDP從改革开放之初1980年的4587.58億圓人民幣一路快速增長到目前的80萬億圓,總量增長174.3倍;折合美金達12.3萬億圓,佔世界經濟總量近15%,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30%以上。今天“中國製造”已經開始變身為“中國創造”,中國由改革開放之初的農業國家升級為工業大國,從世界工廠,走向世界市場和世界創造中心。可以說,今天的中國不僅實現了鄧小平抓住戰略機遇期的構想,而且通過自己的實踐,在國際上成功開創了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新模式,“中國模式”使社會主義在21世紀獲得全新的詮釋和生命力。

  在兩岸的交流過程中,不僅有交流合作,也有競爭與較量。在這種和平發展的競爭較量過程中,兩岸的優勢對比發生了巨大反轉。台灣的GDP從1990年佔大陸的43.8%,到2015年這一比例降為4.6%,落差巨大。兩岸之間的政治經濟較量說到底是一种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的較量,可以看得很清楚,大陸在兩岸經濟與社會發展模式的競爭中已經贏得了勝利。兩岸復歸統一既是歷史的必然,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應有之義。

  由此可見,抓住戰略機遇,保持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何等重大的意義!台灣為小,中國為大。只要中國達成現代化建設目標,成爲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台灣的出路,就只有回歸中國一途;也因此,兩岸統一,完全可以通過和平的方式來實現。而事實上,統一的進程也早已開始,過去三十年兩岸交流交往的過程,就是為和平統一積累各方面積極因素和創造條件的過程。十九大報告把完成祖國統一嵌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之中,其意義就在於此。

  三、在兩岸關係上“形成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的同心圓”

  台灣問題有著極其複雜歷史和現實背景。在日本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與國共內戰和國際冷戰背景下,台灣長期以來推行反共教育,冷戰思維使島內充斥著反共、恐共、仇共思潮;台獨勢力又在此基礎上從教科書開始洗腦,反共升級為反中,去中國化。在台灣當局長期渲染塑造下,仇中反共成爲台灣社會政治正確的標準。即便是在兩岸經貿快速發展、大陸已經成為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和貿易順差來源地的今天,台灣在政治和安全軍事上,仍將大陸視為最大的敵人。這就不可避免地影響到普通台灣民衆對大陸的認知。另外一方面,台灣社會自九十年代進入選舉社會,一切政黨活動圍繞選民和選票打轉。可以說,民衆的認知,民心的向背,將決定未來台灣社會與政治走向。這也為我們以和平的方式實現統一打下了基礎。在這樣的大形勢下,如何區別對待台灣當局與台灣民衆,做好最廣大台灣人民的工作,爭取台灣民衆的認同和支持,成爲新時期對台工作的主要方向和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向背、力量對比決定事業成敗。”在對台工作中更是如此。如何爭取廣大台灣民衆之心,使之深切認識到其根本利益和前途命運的真正歸宿所在,自覺地將通過和平發展,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視爲自己的理想願望,以“形成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的同心圓”②。這是新時期做好台灣人民工作的主要内容。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