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王建朗(中評社 徐夢溪攝) |
中評社南京7月7日電(記者 徐夢溪)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王建朗7月6日出席“中國人的抗戰: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學術研討會並致辭。王建朗表示,“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我們都應該站在更高的歷史高度,以更為寬廣的胸襟,來觀察和探究這場戰爭。
王建朗表示,80年前,日本軍隊發動盧溝橋事變,中國軍民奮起反抗,全面抗戰由此揭開序幕。今天,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與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紀念協會在這裡聯合舉行“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研討會”,紀念這一歷史性事件。
他回顧說,近代中國是積貧積弱的東方弱國,曾遭遇一次次外來侵略,經歷了一次次嚴重危機。日本發動的全面侵華戰爭,是中華民族所面臨的最大一次危機。要想渡過這次危機,取得抗戰勝利,凝聚起全民族力量是必須的條件。
王建朗指出,面對如此深重的民族危機,國共兩黨一致對外,形成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由此喚起千百萬不願做奴隸的中國人奮起反抗。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抗日戰爭成為近代以來第一場抵抗外來侵略的全民族抗戰。抗日戰爭中,逐漸形成以中國國民黨領導的軍隊為抗戰主體的正面戰場和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為抗戰主體的敵後戰場,令日軍首尾不能兼顧,兩個戰場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戰略配合關係。
王建朗強調,如果沒有正面戰場,則敵後戰場的開辟與持久是艱難的,如果沒有敵後戰場,正面戰場也難以長久支撐。正是各地區軍民的共同奮戰,最終使中華民族贏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這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領土解放戰爭,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重大轉折點。抗戰的歷史告訴我們,民族團結是戰勝強敵的巨大力量,民族團結是民族復興的堅強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