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經濟研究院舉辦“兩岸拼南向–台灣新南向競合抉擇”論壇。(中評社 梁雅雯攝) |
中評社台北6月9日電(記者 梁雅雯)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法制中心及中共研究雜誌社,今天下午在中經院,舉辦“兩岸拼南向–台灣新南向競合抉擇”論壇,就“中國大陸南進模式戰略布局觀察”進行討論。與談學者認為,市場力量仍是廠商決定的主導力,南向是全球風向,兩岸都在推動,台灣應思考如何藉由“一帶一路”的產業,創造“兩岸合作、共同南向”的可能模式。
論壇分成2個場次舉行,下半場主題“台灣新南向機會及挑戰”,邀中研院經濟研究員黃登興談〈兩岸產業競合與南進的勢與力〉、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國際行銷諮詢中心主任陳廣哲談〈台灣新南向傳統產業機會與限制分析〉、全國工業總會副秘書長蔡宏明談〈兩岸拼南向競爭與融合策略運用〉,最後由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講評。
黃登興指出,台灣最早將南進列為經貿政策的應該是1993年李登輝時代,李提出“戒急用忍”的大陸政策,希望分散台灣貿易投資急速融入大陸的風險,2000年阿扁、2008年馬英九到現在的蔡英文總統都有南向政策,歷年南向政策計畫,都是要擺脫台灣對大陸的“過度依賴”。
黃登興認為,從貿易來看,亞洲貿易主軸是雙軸心,一個是中國一個是日本,但中國軸心慢慢在擴散變大,相對於兩大軸心,四小龍都是依附國,東協慢慢往中國軸心靠攏。市場力量影響廠商動態的主導力,若在南進加持,克服形式上政治障礙,如無邦交關係的系統風險,南進效果才能顯現。
陳廣哲表示,台灣的產業結構與日本、韓國、大陸有很大差異,中小企業占總數97.69%,具有靈活、彈性、反應快速的優點,就開拓東南亞市場,台灣業者在製造及服務業已有堅強實力,可結合產業科技、商業模式和文化融合優勢加強佈局,與當地業者及台商合作共創三贏。
陳廣哲說,台商到東協要進入內需市場,餐飲服務業是很有前途,但大部份的台灣企業都是中小企業,無法上架廣告,不能跟韓國比知名度,也不能和大陸的價格競爭,因此,台灣必須強化精緻內容。
蔡宏明認為,台灣應思考如何藉由“一帶一路”的產業,創造“兩岸合作、共同南向”的可能模式,利用大陸在沿線國家地區設置海外經貿合作區,將兩岸供應鏈的合作關係拓展至新南向市場。
李淳總結時表示,市場力量仍是廠商決定的主導力,其實,不管現在政府有沒有推動新南向都會成功,因為整個全球風向都往新南向走。新南向有18個國家,背後是一種乘法的概念,一個國家出口增加1%就會出現18%成長。
李淳說,既然市場已經決定要這麼走,政府不是去搭這個順風車,來證明自己的政策是成功的,最重要的是改變國家形象,否則每次問大家怎麼形容台灣,很少人講到台灣,會去想到台灣引以為傲的高科技或醫療做連結,政府應做的是建立國家形象,但這個不容易變成政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