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經濟最敗壞的時期是1945年,到了1947年時正在緩步復甦中。(圖片:孫文學校提供) |
中評社台北3月2日電/今年是二二八事件70周年,孫文學校推出一系列“二二八真相大公開”專文,第三篇是“官逼民反完全站不住腳”,指出“官逼民反”的錯誤之處。
問:二二八事件前,台灣物價飛漲,陳儀亂印鈔票,所以“官逼民反”這種講法是哪裡有錯?
答:所謂“官逼民反”完全站不住腳。
台灣戰後1945到1947年的經濟情形如下:台灣戰後經濟問題最大的原因當然是戰爭造成,日本挑起大戰,最後打到民窮財盡實屬必然。日本在預知自己即將戰敗前,為飲鴆止渴,加速掠奪台灣資源,狂印鈔票以換物資,使得台台灣經濟陷入紊亂。
在“七七”戰前,台灣銀行券發行額不過7500萬左右,到了民國34(1945)年7月日軍投降前,台幣已發行總額已超過14億,十年來的通膨率達18倍。到了8月,日本決定投降時,更是變本加厲要破壞台灣的金融。時任總督府主計局第一課長的鹽見俊二,於1979年出版的《秘錄‧終戰前後的台灣》提過相關的歷史,他說:“當時台灣紙幣不足,因此日本方面印製了大量台幣運來台灣。”可見亂印鈔票的,其實是日本。
所以陳儀接手時,台灣經濟已經很脆弱,但更不幸的是,當時,全中國的經濟更是困難,當時陳儀為避免中國大陸經濟災難蔓延到台灣,所以將台幣與法幣隔離,的確有效,台灣當時的物價指數就控制在戰前的20倍,相對於上海的物價漲到1萬3 千倍,可見陳儀的管制金融確有成效。放眼當時的國際環境,台灣當時的戰後通膨比,其實是最低的,台灣物價並沒有飛漲,反而控制的相當好。
從Lee T H(李登輝)的博士論文報告可以看出,台灣經濟最敗壞的時期是1945年,到了1947年時,正在緩步復甦中(如附圖),二二八事件是“官逼民反”之說,毫無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