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宜正。(中評社 資料照) |
中評社台北4月25日電(記者 黃筱筠)賴清德日前出席“逆風蒼鷹辜寬敏紀念會”時,引用辜寬敏“兄弟之邦”比喻兩岸關係。民進黨前副秘書長、“制憲基金會”執行長林宜正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辜提出“兄弟之邦”是希望兩岸和平發展、共榮互利。賴也強調辜所說的“兄弟之邦”,這和“和平保台”是相契合,本質上重點都在強調和平。
台獨大老辜寬敏2月底以97歲高齡過世,他生前成立“制憲基金會”推動“制憲”,林宜正是“制憲基金會”執行長,對於辜的說法多所了解。林宜正對中評社分析,“兄弟之邦”的未來兩岸發展願景,是辜寬敏提出,賴清德引述辜“兄弟之邦”呼應他自己提出的“和平保台”,兩者之間本質上是契合,賴也肯定辜寬敏希望兩岸和平發展的用心。
他也說,兩人在和平上面是互相契合,“兄弟之邦”是希望兩岸和平發展、共榮互利,這是當時辜寬敏提出的含意。
辜寬敏當時提到兄弟之邦是什麼架構?林宜正說,辜寬敏提到的“邦”是什麼定義,很多人詢問過,辜沒有正面、明確回覆過,只是說以後就知道。但據他理解,所謂的“邦”有某種含意有主體,只是說“兄弟之邦”的台灣跟中國是以何種關係互動,以他對辜的了解“兄弟之邦”倡議就是說很清楚,要有主體性,要有完整的“主權”,這對賴、對辜都是這樣的說法。台灣是具有完整“主權”,具有主體性定位兩岸的互動,這是很清楚,
兄弟之邦若是各有主體是“兩國論”?“兩個國家”?林宜正認為,當然從具有“主權”的主體性前提來看,可以視為一個“國家”,只是說“倡議”要能夠有空間討論,不是單方面倡議,要引起雙方針對這個倡議進行討論,必須要有空間騰出來,講死了就不用動了,具有完整“主權”的主體性,政治就是不能把話說死,這樣單方面的倡議、發展性就被侷限。
賴清德提出“兄弟之邦”其實是拋出可能性,保留空間讓兩岸可以談?林宜正表示,賴清德當然希望拋出這個議題,讓雙方可以談,如果只是單方面政治主張,對於兩岸關係的正面促進功能性不大,彼此要認為有可能性的存在空間。辜寬敏提出“兄弟之邦”已經10幾年,賴提“和平保台”,不提“抗中”都是善意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