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19日電/日前,新版國家職業分類大典完成修訂並向社會公布。在新增加的職業中,有97個職業帶有數字標識(以下簡稱“數字職業”),占職業總數的6%,這在職業分類大典修訂中尚屬首次,引起社會各界關注。
工人日報發表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市場與流動管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田永坡文章表示,新職業是科技進步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在工作領域的表現,反映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趨勢,以及勞動力市場工作方式、工作內容及其對勞動者知識和技能需求的變化。為了反映職業的動態變化,國家職業分類大典建立了一套相對穩定的修訂機制。
應該說,此次職業分類大典的修訂,較好地反映了經濟社會變革在職業領域的表現。大量數字職業列入職業分類大典的背後,是快速發展的數字經濟。國務院在2021年印發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中提出,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後的主要經濟形態。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在今年7月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45.5萬億元,占GDP比重達到39.8%,其中,中國數字產業化規模為8.35萬億元,占數字經濟比重為18.3%;產業數字化規模達到37.18萬億元,占數字經濟比重為81.7%。
文章分析,面對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實踐,中國給予高度重視並出台了相對系統的政策和措施。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數字經濟,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數字經濟單獨成段進行表述,並首次提出“完善數字經濟治理”。2021年,國家統計局首次發布《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2021)》,從“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個方面確定了數字經濟的基本範圍,建立了中國數字經濟核算統一可比的統計標準,為科學統計、評價數字經濟以及制定相關政策提供了良好基礎。一些地區也將數字經濟作為本區域發展的重要工作來抓。北京市計畫通過5到10年的努力,打造引領全球數字經濟發展的“六個高地”,到2030年,建設成為全球數字經濟標杆城市。《上海市數字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底,上海數字經濟發展水平穩居全國前列,增加值力爭達到3萬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大於60%。
數字職業的大量湧現,為勞動者提供了新的就業空間。在技術進步與就業關係的討論中,一直存在著替代論、互補論抑或是中性論的觀點。而數字職業的大量湧現,至少可以說明,此輪數字技術以及數字經濟的發展,對就業擴容是有積極拉動作用的。將這些職業增補到職業分類大典中,為這些職業的從業要求、職業發展路徑等提供了較為清晰的內容,對相關從業者的能力提升、職業規劃和人生價值實現都具有積極的引導和支撐作用。為適應數字經濟發展需求,國家發改委等19個部門在2018年發布了《關於發展數字經濟 穩定並擴大就業的指導意見》,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工信部、人社部今年聯合印發《2022年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工作要點》,均對數字經濟發展的人才需求及其在就業領域的影響進行了回應。
文章指出,推進數字職業健康發展,有以下幾個著力點。第一,規範開展職業培訓活動,根據職業分類大典公布的目錄,及時擬定各職業相關技能、素質的培養培訓體系,規範開展各類培訓和考核鑒定工作,引導社會各界科學認識職業標準、培訓的作用。第二,發揮各類學校的人才培養陣地作用。學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應該對新職業的發展需求做出回應。有兩個方面可以考慮,一方面,根據新職業的人才需求,新增一部分專業,全面系統設計人才培養方案,招生結構也會發生變化;另一方面,在現有專業中,調整部分教學內容和培養方式,優化人才的知識和技能結構。第三,發揮各類市場主體和用人單位的積極作用,在人才培養內容擬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探索用人單位、施教主體和勞動者的良性互動機制,優化監督機制,規範各類培訓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