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百達。(中評社 資料照) |
中評社台北10月7日電(記者 黃筱筠)台國防部長邱國正對於第一擊定義進行修正,是否讓兩岸關係更加緊張,兩岸政策協會理事、民進黨前中國事務部副主任張百達接受中評社訪問指出,邱國正只是把台灣防衛底線明確化,這是一種戰術清晰,符合軍事透明化精神,其用意在於避免大陸出現誤判,進而出現跨越紅線的危險舉動,而不是為了要刺激或挑釁對岸。
他也強調,以當前台海情勢觀察,除非中共二十大後兩岸關係能夠取得某種突破性進展,或扭轉當前不斷上升的敵意螺旋與對抗僵局,避免兩岸關係走向“純軍事化”,這恐怕才是當前兩岸雙方須要冷靜下來共同思考與面對的首要核心課題。如果繼續戰略迷航,隨波逐流,今後兩岸關係恐將難有令人樂觀的空間。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引述現任和前任官員指出,大陸近期對台的海空演習顯示,中國可能以封島作為犯台前奏,台灣得自力撐到美國或其他國家介入;美國官員在研究大陸演習後,正加強努力在台灣打造龐大的武器庫存。
《紐約時報》所說的這個狀況可能發生?美國從《台灣政策法》到拜登協防台灣等相關發言,美國動作會造成兩岸局勢如何變化?
張百達表示,解放軍8月發動對台海空聯合軍演,引發各界對台海情勢的進一步擔憂。尤其,台灣四面環海,一旦台海有事,台灣海峽固可形成天然屏障,但相對而言,台灣也將無法像烏克蘭那樣可從周邊陸鄰國家取得外部軍援物資,因為屆時解放軍必然會在台灣周邊劃設封鎖區,阻絕台灣所有的海空聯外航道,這也是其反介入與區域拒止戰略的一環。
他也說,處於戰略守勢的一方,台灣備戰是為了避戰,而非求戰。一旦台海爆發全面戰爭,相關人員、裝備與彈藥的消耗將會相當龐大,因此台灣本身平時的戰略儲備是否足夠,勢將影響台灣遂行自主防衛作戰的持續力。對於強化台灣相關的戰略儲備,目前還受制於經費預算、裝備項目、需求數量、裝備來源與供貨能力,以及儲放空間等問題需要克服,相關關切也是現實且合理的。
他表示,至於美國國會審議中的《台灣政策法》,若觀察早前參議院通過的修正版本,已將相關政治性條款進行了修整,這將制約眾議院對其所提對案內容的後續審查,畢竟最終版本需要獲得參眾兩院的一致同意。但該案能否趕在明年初通過,目前還有變數,屆時即使通過,也要觀察最終版本內容為何。
他也強調,拜登多次有關協防台灣的談話,基本上符合《台灣關係法》與“對台六項保證”,或廣義的美國政府長期以來的“一個中國政策”範疇。其主要用意,或仍以“預防外交”以及戰略嚇阻的性質居多,希望北京當局不要貿然對台採取軍事冒險行動,也隱含某種勸阻的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