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26日電/大華網路報今日專欄文章說,蔡英文總統政府的第二任期已經開始一週有餘,然而攻佔媒體版面的不是蔡政府要如何落實就職演說中“在5+2產業創新的既有基礎上,打造‘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的新聞,而是立法院如何配合成立修憲委員會,並在2022年縣市長選舉時公民投票複決立法院通過的修憲案。姑且不論這與中選會日前振振有詞宣布公投與大選脫勾原則相違背,修憲完成後政府各項施政就更順暢了嗎?
猶記李登輝在任內進行了六次修憲,並聲稱修憲完成後可換來三十年的長治久安。然而修憲完成後不僅未有長治久安,反而因為取消閣揆的立院同意權,導致總統有權無責、行政院長有責無權之權責不符的現象。可見修憲不見得可以讓政府體制運作順暢,在位者是否願意節制本身權力,以及是否願意創造憲政慣例,恐才是體制運作順暢的根本。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的前言,明明有“因應國家統一前需要”的文字,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也明定大陸地區為台灣地區以外的中華民國“領土”,然而蔡英文總統卻把“中華民國台灣”當成正式的“國名”來用,試問在中華民國管轄範圍內有任何機構可以對其形成節制嗎?大法官釋憲或監察院或許可扮演此角色,不過當蔡英文總統提名者佔大多數,試問大法官及監委有道德勇氣來指正蔡英文總統“你錯了嗎”?
更令人感到可笑的是,有民進黨立委主張修憲要增加立院席次。殊不知2004年第7次修憲時,就是民進黨堅持刪減立院席次減半,任務型國大才通過修憲案,將立委人數從225減至現今的113。如今竟然還有該黨立委提議要增加立委席次,難道不該對過去錯誤的堅持道歉?或由提議立委本身對自己如此不用心或前後雙重標準致歉?
從過去的修憲歷史觀察,很明顯可以看出修憲製造的問題比解決的問題要來得多。既然如此,還要繼續將施政重心放在修憲上嗎?尤其是以外貿帶動經濟成長的台灣,在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化停滯之影響下,經濟發展的挑戰可謂是空前嚴峻,正需要政府傾全力來穩住經濟。偏偏蔡英文總統提出要許多政治動員的修憲案,民進黨立院黨鞭立即配合辦理,試問還有人會關心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