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葉上葆為台觀光把脈:政府上到下都出問題
http://www.CRNTT.tw   2018-10-06 00:20:30
葉上葆認為台灣觀光產業主導者缺乏市場性、且偏離大眾市場、脫離地緣利基。(中評社 高易伸攝)
  中評社高雄10月6日電(記者 高易伸)為當前台灣觀光政策把脈,高雄餐旅大學餐旅暨會展行銷管理學系教授葉上葆接受中評社專訪表示,台灣觀光困境嚴峻,且“中央”與地方都出現問題。“中央”推動新南向偏離地緣利基與大眾化市場,地方政府又習慣以非營利的思維去主導、規劃觀光發展,缺乏市場脈動與邏輯,才造成當前台灣觀光產業的困境。

  葉上葆,1964年生,台灣嘉義人。美國南加大公共行政碩士、美國密蘇里韋伯斯特大學管理博士。葉上葆曾任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客座教授、英商梅林娛樂事業集團泰國事業群管理顧問、義守大學觀光餐旅學院院長、學務長、國際學院副院長、國際認證中心執行長、台灣休閒與遊憩學會理事、中華觀光管理學會理事,現為高雄餐旅大學餐旅暨會展行銷管理學系教授,研究領域為人力資源管理、會展人力資源、知識管理、策略管理、組織行為等。

  中評社問,台灣社會只要談到觀光產業的發展,似乎都執著在需要陸客赴台旅遊或不該靠陸客,你有何看法?

  葉上葆說,只要能來台灣觀光都是好客人,台灣鄰近大陸占盡地緣利基,如果我們連隔壁的客人都不想來,那還有誰要來?大家現在最詬病的就是陸客的素質,但台灣早年出口旅遊還不是被歐美人士笑沒水準?別忘了觀光也是教育的一環,這些陸客來台觀光也會慢慢遵守台灣的法治,感受台灣的人情味。

  葉上葆說,大陸從改革開放迄今旅遊人口是一直在上升的,台灣不能老說陸客不好,大家去到一個新地方會學習、有感觸、感動,自然而然往來大家就進步了。台灣若想真心發展觀光不能老是先想“誰不要來”,因為這不是觀光的本質。實在也毋須自絕陸客於外,只要是外國客人來過台灣,親身感受過台灣的好,他們回去也會被影響。如果蔡政府認為大陸就是要“統戰”,那更應該主動跟大陸展開積極對話,看有沒有舒緩的可能性。

  葉上葆向中評社表示,他始終認為“九二共識”已經是距今26年的產物,是否還符合當今兩岸關係與潮流其實有討論或升級的空間,但蔡政府每天回應選舉議題,卻不回應真正重要的兩岸關係,直接把這晾在旁邊不談,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對於台灣發展觀光的建議?

  葉上葆觀察,台灣政府跟民間單位或企業應該要推動“互利共生”,但台灣法規嚴謹且“防弊大於興利”,推出的觀光政策與方向又不貼近市場,這是現在觀光最重要的問題。此外,當政府在推展觀光上老是處在“辦活動”思維,就代表政府在推動觀光上“沒有其他辦法”,這是很大的危機與嚴重的問題,代表觀光單位無法呈現實質成效。

  他說,以高雄為例,高雄是六都中觀光資源最豐富的城市,這裡坐擁山海河港,但地方政府只從“政府的角度”去思考帶領觀光,如果由民間企業去主導觀光專案設計,一定會從“市場性”先思考著手;但政府單位對營利觀念比較模糊,政府只會做它想做的建設規劃,卻不一定會貼近市場,因此導致很多觀光政策、規劃最終淪為“叫好不叫座、亮點變污點”的窘境。這也是台灣各地為何會有這麼多“蚊子館”的原因之一,因為他們從來不具備“市場觀念”,而“共生互利”觀念應該改變為“共利互生”,有“利”才能合作永續。

  葉上葆建議,觀光單位若想衝刺觀光應該廣邀民間大企業參與,因為他們對營利敏銳度最高,他們設計的規劃將更有市場性。例如,高雄這座城市到底要用“怎樣地樣貌”呈現在世人眼前?高雄一直不是國際觀光客首次赴台旅遊的首選,加上陸客不來彰顯出當前的政治色彩都是帶動觀光的挑戰,此外高雄觀光基礎與交通聯繫並不便利,地方政府在規劃動線時不能只從“交通上去思考”;推展觀光時也不能僅用景點或活動的方式去推展觀光,如何形塑高雄的觀光意象以吸引旅客意願才是重點。

  葉上葆憂心地向中評社說,台灣產業現在慢慢減少了,接下來就會輪到零售服務業,而餐飲旅遊又佔零售服務業大宗。過去南台灣的生活與工作步調較慢,其實跟過去高雄的產業結構息息相關,例如高雄過去的石化、電業與鋼鐵產業等,這些在全球廠商競爭家數是穩定的,這些產業競爭程度自然不如科技業,因此生活步調較慢。高雄的薪資雖然不高,但生活成本相對低廉。但有些“政治語言”卻挑起南北矛盾,說南台灣不是人,如果是執著這樣,那其他的都不用再說了。

  他認為,南台灣發展觀光其實不需跟北台灣一樣,我們應當朝向“緩慢輕旅行”的旅遊形式去設計,只要觀光客想體驗慢活歡迎來到南台灣。而不是所有的經驗都要複製,這樣是不對的。

  他補充,全台現在都在複製園區,但當台灣有1、20個園區時,那些利基就會消失,反而形成自己在啃食自己。但政治人物有沒有想到這些,他是存疑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