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25日電/美國總統特朗普前天在推特上宣布,將委任美國前駐聯合國大使博爾頓,替換麥克馬斯特出任國家安全顧問,四月九日就職。這個爆炸性的任命消息表明美國政府的進一步向右傾斜,也指向了白宮眼下的一場亂局。而且,特朗普對這位外交政策上的著名“鷹派”人物的任命決定,是在其宣布將對每年高達六百億美元的中國輸美產品徵收百分之二十五關稅後僅數小時作出的。而也在此前幾天,特朗普在簽署頒布《台灣旅行法》後,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副助卿黃之瀚,及美國商務部副助理部長史宜恩的,就先後訪問台灣,而極有可能接任台灣總統府秘書長的高雄市市長陳菊則成為這一法律生效後首位訪問美國的台灣地方官員。
澳門新華澳報24日發表富權的文章說,這系列重要動作,其“劍指中國”的意涵就特別強烈,似乎是要與中國“十九大”和全國人大確立王岐山、楊潔篪、王毅“外交三劍俠”體制後的“反制”措施,這與習近平當選國家主席後,特朗普沒有公開致電祝賀,而是竟以“特別方式”祝賀的頗不友善做法,構成了特朗普未來一段時間的對中政策取向。
博爾頓是在中國政策上長期的“鷹派”。此前他長期以來的“反華”言行不用說了,就是在特朗普競選總統期間,尤其是在特朗普當選並就任總統之後,他的公開談話內容,都是十分囂張地反華的。他曾質疑美國政府在《上海公報》所確立的一個中國政策,並呼籲特朗普政府重新透過協商,改變四十年來美國的一中政策慣例,一中政策下美國不承認台灣的“主權”。他還聲稱,一中政策本來就是模糊的,中方的看法是一回事,美方的想法是另一回事。他還極力主張必須擴大對台軍售,甚至重新派美軍駐台,以此強化美國在東亞的軍事利益,並稱依據美國國會在一九七九年通過的《台灣關係法》,美國可以擴大與台灣的互動,不需要另外洽談新的防禦協定,也不需要組成完全的軍事聯盟,他甚至還曾建議特朗普與台灣“恢復正常關係”亦即是建立“外交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當選後,身為高階顧問的博爾頓曾是國務卿人選之一,但卻被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前董事長兼執行長蒂勒森“截胡”;據說特朗普為了“安撫”他,承諾讓他出任副國務卿。博爾頓認為“沒有魚,蝦也好”,就一直等待特朗普的宣布。但一直等到特朗宣誓就職後,也是“泥牛入海無消息”。因此,今次特朗普使用粗暴的手法“炒”掉蒂勒森,而讓博爾頓走進白宮,儘管不是接替蒂勒森,而且國家安全顧問與國務卿的職責任務各有不同,但總也可折射出,特朗普的外交政策正在進行“髮夾彎”式的轉變。實際上,就是在國際商貿領域,特朗普也新任命了一批反對全球貿易自由化的官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