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動人權協會總幹事王武郎。(中評社) |
中評社台北10月18日電/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今日召開,針對總書記習近平工作報告的對台內容,再次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闡述了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以及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明確界定了兩岸關係的根本性質,是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關鍵。台灣統派團體發表聯合聲明。
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召集人、台灣勞動黨主席吳榮元表示,19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大會。報告站在歷史全局的高度,以“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和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在實踐總結的基礎上,提出了應對新形勢的行動綱領。
吳榮元指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反“獨”促統、完成國家統一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歷史課題。在統運的島內局部戰場,須從兩岸全局的視野,把握中央的對台政策方針,結合島內社會現實,提出與時俱進的理論創新和運動策略,發展反“獨”促統群眾隊伍。
吳榮元表示,報告中的對台政策,儘管面對台獨執政不友善的政治對抗,仍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一貫的對台大政方針,充分體現了既堅定維護領土主權的民族大義,也發揮了展現同胞大愛的包容胸懷。民進黨當局應該體會大陸的善意,及時把握調整兩岸關係政策,推動兩岸和平穩定交流的新局面。此外從報告中,也應看出中國大陸在當前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力,民進黨當局也不應再有依靠美、日外部勢力,進行兩岸對抗的幻想。
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會長藍博洲表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解決台灣問題,既是全體中華兒女不可回避的歷史責任,也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面對當前島內執政當局全面推動的“文化台獨,據此一貫的對我方針原則,“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就是重要的反“獨”舉措,此外落實兩岸一家親的理念,讓做為台灣社會主體的台灣民眾(尤其是青年)重建台灣人的祖國認同,與此同時重建並發揚台灣人的愛國主義光榮歷史,應是當前與未來的兩岸和平發展階段中,爭取台灣民心,落實“兩岸一家親”的文化政策的重要工作之一。
政治受難人互助會會長蔡裕榮認為,從報告中,看到大陸建設的成績單,相信會有愈來愈多的台灣同胞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而認同祖國。目前,在島內推動反“獨”促統運動,關鍵在兩方面,一是祖國綜合國力的持續發展,二是爭取台灣同胞的認同。從報告看到,祖國勵精圖治,持續發展無庸置疑,爭取台灣同胞的認同才是重中之重。大陸當局應秉持兩岸同屬一中的政策立場,可不用通過協商、單方面制定政策普惠台灣同胞,體現兩岸同屬一中的國民待遇。
夏潮聯合會前會長許育嘉指出,報告中提出在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又規劃了兩個“15年”的奮鬥目標,以2020~2035年為期,基本實現現代化社會主義國家為過渡階段,從2035~2050年為止,將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這也為兩岸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打鐵還需自身硬”的有利保證。同時,以2049年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日程表明,兩岸統一的底線是2049年,對此,台灣統派團體應有要在這段時間內加倍努力的緊迫感。
勞動人權協會總幹事王武郎指出,習總書記在“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講話部分,在場代表們給予了最多次、也最熱烈的掌聲,顯示報告內容,反映人心、掌握主動。提出“六個任何”,展現了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活動和實現完成國家統一的意志、決心。而秉持落實“兩岸一家親”理念,尊重台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台灣同胞生活方式,也符合當前推動兩岸關係交流合作發展的實際,有利於推進反“獨”促統工作的開展,有利於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反對一切分裂國家的活動,這也展現了解決台灣問題的信心、耐心。
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理事長王正表示,在習總書記講話的涉台內容中,體現了對台灣鄉親的濃濃之情和同理之心。他表示“我們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尊重台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台灣同胞生活方式”,並且“願意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以及“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同時“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這代表今後中央對台政策中,推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與“同等待遇”,將成為爭取台灣民心的政策主軸,台灣統派應當把握此一政策,積極引領群眾的思想認識,促進台灣老百姓對祖國大陸的認同感。
島內統左派團體代表們認為,就整篇報告的結構布局、問題意識、內容對策、和語言特色,可以說是一篇體現新時代21世紀、具有站在人類高度、世界視野、人民立場、中國特色的當代馬克思主義經典性報告;是一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進中國統一事業的偉大指導綱領;是為此奮鬥的所有人們必須要認真深入學習的、必須要做好結合具體實踐的。特別是,此報告所貫穿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有深刻的認識論、方法論重要觀點、以及戰略策略與發展的重要論述,給人們以深刻和極大的“指導力、鼓舞力、信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