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進黨執政後許多“轉型正義”的作為,都表明它仍是一個“體制內革命型”政黨。 |
中評社╱題:“革命特質”形塑下的民進黨行為邏輯分析 作者:胡本良(北京),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作者指出,民進黨抱持著“台獨建國”的目標,決定了其具有反體制的革命特質,即便其接受中華民國而進入體制內,仍是一個“體制內革命型”政黨。這種革命特質對民進黨的行為邏輯產生了深刻影響。在爭取執政的過程中,革命特質發揮了巨大的助力作用,形塑了民進黨獨特的精神面貌和行為方式,與國民黨相比形成了一定優勢。而在取得政權之後,民進黨不僅要搞建設,還要繼續革命進行台獨活動,使得民進黨具有不同於一般執政黨的行為特點。
民進黨是一個具有“革命特質”的政黨
這裡的“革命”主要是從反體制的角度而言的。革命黨的典型特徵是使用暴力手段從外部推翻現有的政治體制和政權。民進黨在“黨外時期”就已經放棄了“武裝台獨”的手段,後來又極力通過選舉進入體制內,因此很難稱得上是一個典型的革命黨。然而,民進黨依然保留了推翻中華民國體制這一根本目標,而其進入體制也是為推翻體制服務,就此而言,民進黨又是一個具有革命特質的政黨。
1、民進黨本質上是一個“反體制”政黨
從中華民國的視角而言,台灣和大陸同屬一個中國,台灣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但民進黨頑固追求“台灣獨立”、“建立台灣共和國”,試圖否定和推翻中華民國,具有明顯的“反體制”屬性。民進黨這一特徵在內部爭論與外部環境的變化中逐步顯露,有一個從模糊到清晰的過程。
民進黨成立之初,就對自身定位存在著一定的分歧,這典型地體現在新潮流系和美麗島系的紛爭上。新系把台獨作為最高追求目標,是優於其他目標的目標,而且這種台獨是一種純粹的、不打折扣的、100%的台獨;在鬥爭手段上,新系熱衷於以街頭運動的方式直接衝撞體制。美系同樣追求台獨,但只是把台獨看作一個遙遠的“宗教信仰”,在實際鬥爭中優先追求執政這個現實目標。在鬥爭方式上,美系堅持以議會路線為主,以街頭路線為輔,街頭路線要服從於議會路線。在雙方的鬥爭中,新系由於高舉台獨旗幟而佔據了道德制高點,是民進黨由隱性台獨向顯性台獨邁進的最大推手。
建黨之初,民進黨的主要訴求是反對國民黨的專制統治,各大勢力之間暫時擱置了統“獨”爭議,沒有明確喊出台獨主張。在1986年底制定的“創黨黨綱”中,民進黨聲明“台灣的前途應由台灣全體住民,以自由、自主、普遍、公正而平等的方式共同決定”。“住民自決”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含混性,但仍然含有台獨的因數,此後民進黨的台獨目標也逐漸公開化、清晰化。
1987年民進黨提出“台獨言論自由決議文”,聲稱“人民有主張台灣獨立的自由,為思想與言論的範圍”,為台獨披上民主的外衣。1988年民進黨又制定“四一七決議文”,聲稱“台灣國際主權獨立,不屬於以北京為首都之‘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時民進黨宣稱,“如果國共片面和談,如果國民黨出賣台灣人民之利益,如果中共統一台灣,如果國民黨不實施真正的民主憲政,則本黨主張台灣應該獨立。”1990年民進黨又提出“一零零七決議文”,進一步宣稱,“我國事實主權不及於中國大陸及外蒙古”,再次強化了台獨主張。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局勢風雲突變,東歐發生劇變、蘇聯一夕解體,大陸也出現了“六四風波”,“中國崩潰論”甚囂塵上。民進黨認為形勢對實現台獨有利,提出了更加激進的台獨主張。在1991年10月第五次“全代會”上,民進黨悍然通過了“台獨黨綱,明確主張“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同時聲稱“建國”和“制憲”事宜“應交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決定”。“台獨黨綱從根本上否定中華民國,赤裸裸地宣示建立新的“台灣共和國”,集中而鮮明體現了民進黨反體制的革命特質。
2、民進黨向體制內政黨轉型
民進黨制定“台獨黨綱後,不僅在島內遭到諸多反對,也受到大陸堅決打擊,同時也難以獲得美國的支持。在內外環境的巨大壓力下,民進黨內部圍繞台獨路線轉型爆發了激烈爭論,最終民進黨走向世俗化,對“台獨黨綱進行了一定的修正,由體制外向體制內轉型。
在民進黨轉型的過程中,美麗島系發揮了先鋒作用,原來的“激進獨派”新潮流系也向“務實獨派”轉型,被稱為“新系美麗島化”。新系與美系相互配合,主控了路線調整的大方向。而務實派和基本教義派的對立日益尖銳,務實派認為,民進黨現階段最重要、最急迫的任務就是奪取政權、實現執政,喊出了“執政總路線”、“選舉總路線”等口號。而基本教義派一味強調捍衛理想,面對現實問題束手無策,在此次轉型中處於被動地位。
1991年“台獨黨綱出籠後,在島內外就引發強烈的震撼和質疑。在當年底的第二屆“國代”選舉中,民進黨遭到重大挫敗,得票率僅有23.94%,遠未達到30%的選票防線,“台獨黨綱成為“票房毒藥”。此後民進黨開始淡化處理“台獨黨綱,1992年制定的《現階段兩岸關係與中國政策》就以“一中一台”為基本架構,並無出現“台灣獨立”的字眼。在1996年的首次“總統直選”中,民進黨候選人彭明敏僅得到21.13%的選票,創下該黨歷次參選公職的最低記錄,進一步刺激了民進黨的轉型。務實派指出,激進台獨主張導致選民心生恐懼是選票流失的主因,新世代則拋出“台灣獨立運動的新世代綱領”與老台獨進行了某種程度決裂。而部分基本教義派則另組“建國黨”與民進黨分道揚鑣,但也減少了民進黨轉型的阻力。
隨著大陸不斷加強“反台獨”的鬥爭,美國也一再宣示“三不”政策,加上2000年“大選”日益臨近,民進黨進行了更大幅度的調整。1999年5月民進黨八屆二次會議通過了“台灣前途決議文”,提出“台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台灣,固然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這一“決議文”表明民進黨的台獨形態有了重大改變:首先,由原來的追求台獨,變為維持台獨現狀;其次,首次接受中華民國的旗號,只是將其領域界定為“台澎金馬及其附屬島嶼”;第三,由“台獨公投”轉變為“統一公投”,減少了挑釁性和敵對性,轉為防禦性、和平性。“台灣前途決議文”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民進黨與現有體制的衝突關係,使得民進黨可以在中華民國旗號下執政,是一次重大的轉型。“台灣前途決議文”意義重大,使得民進黨可以對台獨進行層層包裝,蔡英文的“維持現狀”、依據“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等實質上都是這一“決議文”的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