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門大學華文系主任唐蕙韻提出兩岸分治下,隨著政治時局的轉變,探究金門如何定義自我身分認同。(中評社 趙家麟攝) |
中評社台南9月10日電(記者 趙家麟)當政府對內、對外,越來越習慣以台灣取代中華民國的名稱時,兩岸關係下的金門如何看待自己的身分“認同”?正在緊鑼密鼓籌備中的金門學國際研討會,開始從政治與移民文化變遷中探討這個敏感的課題。
由台灣成功大學學者推動閩南文化研究,9日重啟國際合作工作坊。宣布9月28至29日,金門大學將有一場兩岸學者共同與會的“科舉制度在金門”學術研討會與“金門歷代進士文物展”,金門大學則是研討會與文物展的協辦單位。
出席這場國際合作工作坊的金門大學華文系主任唐蕙韻除了說明合辦“科舉制度在金門”學術研討會的籌備情況外,還先以〈金門的歷史、地理和金門文學〉為題提出思考,為今年的研討會暖場。
她表示,金門自明洪武年建千戶所,成為閩南海上的官鎮 門戶,經歷南明魯王流寓,清初遷界、清鎮總兵、民國立縣 ,至1949年兩岸分裂,對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金門在“台澎金馬三民主義模範區”內,與馬祖共同合治於台灣的中華民國之福建省轄下,為中華民國立國之際,曾因馬關條約缺席於中華民國圖治的台灣和澎湖,串聯並延續了中華民國的政統與正統。
唐蕙韻指出,當中華民國的國家名義與國際地位因受質疑與壓抑,國際之間以及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台灣政府,越來越普遍而習慣的以“台灣”取代一切中華民國的對外名稱及對內自稱時,金門,如何以“福建金門”的身分與台澎同步以“台灣”自居而無地理與歷史認同上的違和感?
她還提出,當“台灣文學”成為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台灣顯學時,金門文學又將如何自我定義為所謂“台灣金門文學”或“金門台灣文學”的名義和身份?這些問題的探討,他將會研討會提出自己的研究。
兩岸分治下的金門,學者提出名義與身分認同的問題;場域向南移到了越南胡志明市,當地來自金門的家庭,年長者與年輕一代之間,對自我的身分認同,也出現了差異與模糊的趨向。
“2016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將於今年11月26至27日首度移師到馬來西亞拉曼大學去舉行。越南胡志明市人文社會科學大學科研處副處長阮黃燕在國際合作工作坊上表示,屆時將以〈多重身份的尷尬:談現代越南金門人的自我認同〉發表研究結果。
阮黃燕表示,越南金門人是越南華人當中,數量較少、且沒有受到關注的族群,胡志明市目前只有十幾個家庭確定是來自金門,在她的訪談中發現,這些人對自我認同的問題出現了極度分歧的現象。
阮黃燕說,這些人當中,有部分認為自己是“福建幫金門人”,部分認為是“台灣金門人”,有時又稱自己是“華人”。考察越南金門人自我認同的現狀,年紀較長的,還能很明確的保有並認知閩南、金門的原鄉文化,但年輕一代就對自己的身分很模糊,甚至不太知道如何看待自己的身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