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貿易糾紛話語的立場涉及國家、民族利益,是隱形的話語博弈戰場。 |
中評社╱題:從叙事學視角看中美貿易爭端 作者:張屹(北京),法學博士、從叙事學視角看中美貿易爭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摘要】以中美經貿糾紛背景下中國國務院新聞辦發布的兩份中美經貿立場白皮書為語料,考察其對中美兩國國家道義立場定位、評判、結盟的叙事特徵。中方政府的道義立場建構基於斷言類言語行為,同時以指令類言語行為和承諾類言語行為共同建構中國的道義立場,但主體性思維建構立場難以得到美方認同。國家立場建構關涉國家利益和國家主權,涉外糾紛情境下國家如何建構立場值得學界進一步探究。
一、引言
貿易糾紛話語的立場涉及國家、民族利益,是隱形的話語博弈戰場,也是表徵國家利益的符號形態,應該受到學界更多關注。本研究建構國家話語立場分析框架,并以中美經貿糾紛背景下中國國務院新聞辦發布的兩份經貿立場白皮書為語料,考察其對中美兩國的身份定位、道義立場評判,以及由積極或消極身份與評判而成的結盟趨同或趨異。研究問題包括:(1)國家道義立場的元語用指示語的語用特徵?(2)國家身份立場與國家道義評判如何結合并建構結盟?(3)國家道義立場指示語蘊含哪些元語用意識?
“立場”這一術語由Biber和Finegan(1988)在學界首次明確提出。通過對不同體裁文本的聚類分析,他們描述了態度、情感、判斷、義務四層面的副詞聚類(立場標記詞)特徵,強調立場建構的主觀性和評估性特徵,將立場界定為對信息命題內容的“態度、感想、判斷、承諾”的詞彙及語法表達(Biber & Finegan,1989)。在此基礎上,Biber等人(1999)將確信、懷疑、精確、限制等言據意義聚類歸為知識立場,把包含個人感受、態度等情感意義聚類歸為態度立場,把表達和呈現信息的方式聚類歸為言說風格。該立場概念及主要理論觀點成為二十多年來語料庫立場研究的基礎,其研究路徑和立場分類也成為開展相關研究普遍遵循的經典範式。雖然Conrad和Biber(2000)將其中的言說風格變為風格立場,但沒有改變其內涵。
立場研究也受到功能學派關注。Ochs等(1996)提出,語言可以建構社會文化,立場是社會行為和社會身份的核心意義成分,也是建構社會行為和身份的基本語言資源,在言語交際中占有特別的功能和地位;話語立場功能包含時空位置、社會身份、社會行為、言談活動四個維度。Hyland(1998,2005,2016)指出元話語是學術語篇立場建構的主要資源,同時將立場元話語分為模糊限制語、程度強調詞、情感標記語以及作者自指標記詞。評價理論(Hunston & Thompson,2000;Martin,2000;Martin & White,2005)認為,作者立場由態度、介入和級差三個子系統構成,態度系統與情感意義協同,介入系統與知識立場意義協同,級差系統在評價的聚焦和語勢上外現為程度強調詞。Berman(2002)提出,道義情態受社會制約,是交際主體對話題采取判斷性、規定性或評價性的觀點。Gruber(2015,2018)指出,政治話語通常使用批評、表揚、責備、計畫、要求、威脅、警告、承諾言語行為來建構政客和對手的身份及立場,維護政治利益、實現政治目的。其政治話語言語行為功能單元分類實際上成為了政治文本道義立場言語行為分析可資利用的工具。總的來說,上述研究強調了立場功能,彌補了語料庫立場研究重描述、輕理論解釋的不足;其對立場標記語較為詳盡的討論為國家立場評判的元語用指示語分類提供了重要參考。
互動語言學從互動視角出發,提出了包含定位、評判、結盟三元素的“立場三角”模型(Du Bois,2007),強調立場建構是社會行為人在會話中通過外部交際手段實現的公開社會行為,在任何社會文化維度下,主體通過公開的言語行為評估客體,行為主體進行自我定位的同時與另一主體達成立場結盟。該模型清楚表明主體如何通過定位和評判建構與另一主體的結盟,為考察貿易糾紛話語的國家立場建構提供了主體框架。
國家立場研究可以從語用視角出發,融合三大學派主要觀點和方法建構綜合分析框架,將立場研究宏觀討論與國家話語微觀文本分析相結合,揭示貿易糾紛話語(道義)立場建構的語用特徵及語用功能。
二、元語用立場分析框架
本研究建構的國家立場之元語用分析框架主要包括主體分析框架和具體分析策略兩個部分。框架建構借鑒了現有立場分析,同時考慮了國家話語立場自身的獨特性。首先,國家立場建構意在宣示主權、消除衝突,與目前國內外學術語篇為主的立場研究采用立場語義標注方法進行靜態文本考察應有所區別。其次,國家立場符號側重於通過引導他者語用認同以實現語用意圖,其立場評判應在借鑒語義立場標記的基礎上從語義向語用靠攏。主體框架包括國家立場定位、國家立場評判、國家立場結盟三部分。
其中,立場定位影響立場評判,立場評判也反映立場定位,國家積極或消極的個體身份、關係身份、情境身份決定國家在知識立場、道義立場、態度立場對事件的積極或消極評判;積極或消極評判也可以映射國家身份定位。國家立場評判包含知識立場、道義立場、態度立場和文本立場,知識立場反映交際主體對命題內容的主觀性解讀,是其他立場建構的基礎;道義立場是對命題內容的價值評判,反映立場建構的社會道德價值取向;態度立場反映個體基於知識立場、道義立場表達作者對命題內容的評價、感受、情感等主觀態度。就中美貿易糾紛情景而言,中、美兩國基於交互主觀性,外現於個體、關係、情境身份以及與知識、道義、態度立場的認同或反對態度就構成了立場結盟趨同或趨異。
國家立場尤其是貿易糾紛情境下的國家立場側重於實現言外行為,與以往學術文本的立場建構有所差異。衆所周知,人類社會行為系統的本質是言語行為(丁金國,2009),言語行為是元語用意識的指示語(Verschueren,1999),也是最小的話語意義單元,從言語行為切入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意義。鑒於立場研究和元語用研究的索引性及指示性特徵相一致(Mey,2001),本研究嘗試使用“元語用意識指示語”(Verschueren,1999)代替“立場標記語”(Biber,1988,1989,1999)建構國家立場的元語用分析框架。其中,國家知識立場由程度強調詞和模糊限制語組成,道義立場由指令類言語行為、承諾類言語行為和斷言類研究行為構成,態度立場包含情感標記語的表達類言語行為和反映主觀性的評價言語行為構成,文本立場則由語篇指示語構成。據此,在主體框架指引下,國家立場之元語用微觀分析可以進一步加以細化,限於篇幅,本文僅聚焦於國家道義立場定位、評判、結盟的建構。
三、 道義立場之元語用分析
本研究的語料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網,包括國務院於2018年10月發布的《關於中美經貿摩擦的事實與中方立場》和2019年6月發布的《關於中美經貿磋商的中方立場》,語料處理包含文本清潔、標注、統計、檢索等流程。其中,中方社交指示語是兩份立場白皮書文本出現頻率額最高的語用資源,可見白皮書文本側重於建構中國話語權。
道義立場包含身份立場和道義立場評判、道義立場結盟三部分。其中,身份立場包含身份叙述和社交、時間、空間指示語。通過對文本的識別、標注、統計、分析發現身份立場以中美兩國的社交指示語頻數最高。由於篇幅所限,本文僅以中美兩國的社交指示語為例,通過道義評判分析其所建構的中美兩國在貿易糾紛中的元語用意識,考察中美兩國的趨同或趨異結盟。
3.1道義立場的分析模式
立場評判是立場建構的主體過程,也像是說服對方的“引擎”,讓受衆信服什麼是正確、合適,試圖讓對方以自己的身份視點的價值評判來思考和行動。道義立場是對某事的必要性、義務性、可能性、因果性的判斷(許家金,2019)。交際主體表達觀點的言語行為通常蘊含其所屬社區的社會價值體系。在國際交往中,不同國家勸說對方接受自己的價值評判就是在建構道義立場;通過強調共享的價值觀,不同國家在對命題內容觀點進行協商的過程中建立國際關係。因此,道義立場是評判行為好壞非常重要的標尺。中國涉外貿易話語通過援引國際社區的道義規約和評判警醒美方的無理制裁行為、消除經貿分歧,其所建構的道義立場就是國家道義立場。貿易話語道義立場的建構是基於中方視點下的社會道德秩序評價,涉及多層道義規約。
通過借鑒道義情態的定義,許家金(2019)提出道義(義務性)立場的概念并將其作為立場評判的子範疇之一。道義情態可以分為道義指令型和道義承諾型兩種(Palmer,2001),體現道義的語言符號包括“應該、必須、不得不、會、也許、能、導致、以至於”等表達義務行為的立場標記語(許家金,2019)。與此相對應,道義立場的元語用指示語包含指令類言語行為、承諾類言語行為、斷言類言語行為。在中國涉外話語中,指令類言語行為表達中國政府從中國道義視角出發對其他國家行為的建議;承諾類言語行為是中國政府基於國際社區的價值取向表達中國自身的行為計畫;斷言類言語行為是中國基於國際規約對他國不仁行為的警告。
身份是意識的原型(Adorno,1966),身份建構和立場表達是一個相互交織的過程,國家道義立場建構以國家身份為出發點,通過對糾紛事件進行道義評判并組合建構道義結盟。分析貿易白皮書道義立場的元語用指示語可以揭示中國的身份視點和道義評判規約,同時也可以揭示中國在貿易糾紛情境下的國家道義趨同(異)結盟意識。
3.2道義立場之元語用分析
道義立場的指示語由斷言、指令、承諾三類言語行為構成。其中,斷言類言語行為是對美國違背國際社會道義規約的消極預言、判斷;指令類的請求、建議言語行為主要是表達中國政府從自己的身份視點,希望美國消停中美貿易糾紛的意識;承諾類的允諾和威脅言語行為是中國政府基於全球經貿發展的利益考慮和國際社區的價值規範等表達中國政府對自我行為的計畫和對美國持續加徵關稅行為的警告,目的是實現改善中美兩國貿易摩擦現實的語用意識。
|